廣告區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8月7日!川普揚言對半導體開徵100%關稅!

新聞說:川普揚言對半導體開徵100%關稅,稱在美設廠可免關稅,美國總統川普今天表示,將對所有輸美晶片、半導體開徵高達100%關稅,但若廠商承諾在美設廠或正在美國設廠,「就沒有關稅」。他還說,英特爾(Intel)先前外移到其他地方,特別是台灣,但現在許多晶片公司都回流美國。川普今天下午和蘋果公司(Apple)執行長庫克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共同宣布蘋果一項1000億美元的美國投資計畫,聚焦將更多製造帶回到美國。川普致詞時表示,將對所有輸美晶片及半導體課徵100%關稅,但若企業承諾在美國設廠或正在美國設廠,像是許多公司正在做的,「那就沒有關稅」。如果基於某些原因,未能實現在美設廠承諾,美國日後將會回溯徵收相關關稅。他還說,像是英特爾先前外移到其他地方,特別是台灣,但現在許多晶片公司都在回流美國。除了蘋果,川普還列舉近期宣布擴大對美投資的企業並提及,台積電正對美投資「2000億美元」。川普昨天聲稱,台積電將投資3000億美元(約新台幣8.97兆元),在亞利桑那州建立全世界最大晶圓廠。台積電回應表示,對此無評論,相關資訊依公司公告為準。台積電因應美國客戶強勁需求,今年3月宣布決定對美國增加投資1000億美元,總投資金額拉升至1650億美元,將在美國興建6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廠和1間研發中心。

台灣半導體業,台積電及鴻海都不會被川普課徵關稅了嗎?根據川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宣布的聲明,美國將對進口半導體晶片徵收高達100%的關稅,但對於已承諾在美國設廠或正在美國生產的企業,則可豁免此關稅。川普特別提到台積電(TSMC)在美國的投資計畫,指出其投資金額達2000億美元,並計劃在亞利桑那州興建6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廠及1間研發中心。這表明台積電因其在美國的大規模投資和設廠承諾,可能符合豁免條件,從而避免被課徵100%的關稅。至於鴻海(Foxconn),雖然川普未直接點名,但鴻海與輝達(NVIDIA)合作在美國德州等地建設超級電腦工廠,涉及AI相關基礎設施投資,且與台積電等台灣企業共同參與美國的半導體供應鏈建設。若鴻海的美國投資計畫被視為符合「在美國生產」的條件,則其相關產品可能同樣獲得關稅豁免。然而,具體豁免資格仍取決於美國政府對「承諾在美國生產」的定義和執行細節,這些細節尚未完全明確。需要注意的是,川普的關稅政策具有談判策略的特性,過去常以「開高走低」的方式施壓企業增加在美投資。此外,台積電和鴻海的產品多為中間產品(如晶片或組裝零件),最終可能由客戶(如蘋果、輝達)承擔部分關稅成本,或通過價格轉嫁影響終端消費者。因此,即使獲得豁免,供應鏈成本和終端產品價格仍可能受到間接影響。總結來說,台積電因其在美國的大規模投資計畫,極有可能免於100%關稅的課徵;鴻海若能證明其在美國的生產承諾,也可能獲得豁免。但最終結果仍需視美國商務部的調查結論及政策執行細節而定,建議持續關注相關官方公告。

新聞說:說好的協議呢?川普關稅突變卦,美國將對日本產品一律加徵15%,日本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美方將下調對日課徵的汽車關稅與「對等關稅」至15%。但日本媒體今日報導引述白宮官員說法稱,美國即起對所有日本產品統一加徵15%關稅,原先稅率超過15%的商品亦加徵「對等關稅」,不適用歐盟特例。綜合日本媒體報導,日美兩國7月22日達成協議,根據日方說法,美方同意對現行關稅低於15%的品項,加總對等關稅後,稅率一律為15%;現行關稅高於15%的品項,則不會課徵對等關稅,當作特別措施。然而,川普政府6日在《聯邦公報》發布一份關於「對等關稅」的文件,解釋稱新制定的特別措施僅適用於歐盟,不包含日本在內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這意味著新關稅生效後,部分商品的關稅有可能高於15%。日本《讀賣新聞》舉例說明,川普加徵關稅前,美國對日本紡織品徵收7.5%關稅,若從7日起開始加徵15%對等關稅,稅率將攀升至22.5%。美國對日本的牛肉關稅原本為26.4%,或不受影響,但外界擔心稅率可能升至41.4%。然而,日本《朝日新聞》引述白宮官員說法稱,川普政府將根據新的「對等關稅」政策,對所有從日本進口的商品統一加徵15%,並解釋稱,日美同意的措施就是在目前最惠國待遇(MFN)稅率的基礎上加徵15%「對等關稅」。日本共同社報導,代表日本政府對美談判的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5日已趕赴華府,並在隔天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等人會面,呼籲落實已商定的關稅稅率,並盡快將汽車關稅降至15%。

韓國及台灣會不會也和日本一樣的情況呢?也就是進口到美國的商品都是原本的關稅再加上談定的關稅?

根據您提供的資訊以及川普政府對日本產品關稅政策的最新動態,以下是對日美貿易協議變動的分析,以及對韓國和台灣可能面臨類似情況的評估:

日美貿易協議與關稅變動

背景與協議內容:

7月22日,日美達成貿易協議,美國同意將日本汽車及相關零部件的關稅從27.5%降至15%,並對日本商品設定「對等關稅」為15%。根據日方最初的理解,現行關稅低於15%的品項,總稅率將統一為15%(即現行關稅加上對等關稅);現行關稅高於15%的品項,則維持原稅率,不額外課徵對等關稅,作為特別措施。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這是對美貿易順差國家中最低的關稅率,顯示日方視此為談判成果。

川普政府的政策變動:

8月6日,美國在《聯邦公報》發布文件,明確表示「對等關稅」的特別措施僅適用於歐盟,不包括日本。這意味著日本商品的關稅計算方式改為:現行最惠國待遇(MFN)稅率基礎上,直接加徵15%的對等關稅,而非如日方預期的「總稅率統一為15%」或「高於15%的品項免加對等關稅」。

例如:日本紡織品原關稅7.5%,加徵15%對等關稅後,總稅率為22.5%。日本牛肉原關稅26.4%,若加徵15%對等關稅,總稅率可能升至41.4%,而非維持原稅率。日本《朝日新聞》引述白宮官員稱,所有日本進口商品將統一加徵15%對等關稅,這與日方最初理解的協議內容不符,引發日方不滿。

日本的應對:日本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緊急於8月5日赴華府,與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等人會面,要求美方履行7月22日協議,特別是將汽車關稅降至15%,並澄清對等關稅的適用方式。日本媒體報導顯示,日方認為美方的政策變動違背協議精神,可能影響日美貿易關係及日本汽車等產業的競爭力,尤其是在與中國競爭的背景下。

韓國與台灣的情況

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且對不同國家的處理方式顯示出靈活性與談判策略。以下分析韓國與台灣是否可能面臨與日本類似的「原關稅+對等關稅」情況:

1. 韓國

現況:7月31日,美國與韓國達成貿易協議,設定對韓國進口商品的對等關稅為15%,並免除美國對韓國出口的關稅。韓國承諾投資3500億美元在美國項目上,類似日本的投資承諾模式。韓國與美國在川普第一任期已更新《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韓國對美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已幾乎降至零,因此韓國在談判中可提供的讓步較少。是否可能面臨類似日本的情況:風險:韓國的協議與日本類似,均為「對等關稅」框架,且同樣涉及汽車等關鍵產業(韓國汽車出口占其對美出口的重大比例)。美國對日本的關稅政策變動可能成為先例,若美方同樣在韓國協議執行時改變規則(例如在MFN稅率上額外加徵15%對等關稅),韓國商品的總關稅可能高於預期的15%。例如,韓國汽車目前的MFN稅率約為2.5%,若加徵15%對等關稅,總稅率可能升至17.5%,而非協議中的15%。有利因素:韓國與美國的同盟關係較日本更緊密,且韓國在美投資(如三星、現代汽車)規模龐大,可能使美方在執行關稅時給予更多彈性。此外,韓國產業部長已表示將參考日美協議細節,積極與美方談判以確保關稅穩定。可能性評估:韓國面臨與日本相同情況的風險存在,但程度可能較低,因為韓國的協議簽署時間較晚(7月31日),美方可能已吸取日本談判的經驗教訓,明確協議細節。然而,若川普政府繼續以「對等關稅」為名調整政策,韓國仍需警惕總稅率上漲的可能。

2. 台灣

現況:台灣尚未與美國達成正式貿易協議,但已被列入川普7月7日發出的關稅威脅名單,初始對等關稅定為20%。台灣的主要對美出口商品包括半導體、電子產品及機械設備,其中半導體受川普8月6日宣布的100%關稅影響,但台積電因其在美國的1650億美元投資計畫已明確獲得豁免。台灣積極尋求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以降低關稅衝擊,並利用其在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地位作為談判籌碼。

是否可能面臨類似日本的情況:

風險:台灣的關稅談判尚未完成,若最終達成類似日韓的「對等關稅」協議,美國可能比照日本模式,在現行MFN稅率上加徵對等關稅,而非設定統一稅率。例如,台灣電子產品的MFN稅率多為0-2%,若加徵15%對等關稅,總稅率可能升至15-17%,高於預期。此外,非台積電的台灣企業(如聯發科、鴻海的部分產品)若未獲豁免,可能面臨更高關稅。有利因素: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的戰略重要性(特別是台積電)為其提供談判優勢。川普多次提及台積電的在美投資,顯示台灣在關鍵技術領域的地位可能促使美方在關稅執行上給予優惠。此外,台灣與美國的「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進展可能有助於達成更穩定的貿易框架。可能性評估:台灣面臨與日本類似情況的風險較高,因其尚未簽署正式協議,關稅細節的不確定性更大。若美國堅持在MFN稅率上加徵對等關稅,台灣的電子產品和非豁免企業可能面臨總稅率上漲的壓力。然而,台積電等關鍵企業的豁免地位可能減輕整體影響。

分析與展望

川普關稅政策的模式:川普的關稅政策以談判策略為核心,通過威脅高關稅(例如日本的25%、台灣的20%)迫使貿易夥伴做出讓步(如投資承諾、市場開放)。

日美協議的變動顯示,川普政府可能在協議執行階段調整細則,特別是將「對等關稅」定義為「現行MFN稅率加15%」,而非固定稅率,這與日韓等國的預期不符。這種「突變卦」策略可能旨在增加美國談判籌碼或回應國內產業壓力(如美國汽車業對日本低關稅的不滿)。

歐盟獲得的特別措施(關稅不超過15%)顯示川普對不同貿易夥伴採取差異化待遇,台灣與韓國作為美國盟友,可能爭取類似優惠,但需更多讓步(如投資或市場開放)。

對韓國與台灣的啟示:韓國:韓國需密切關注日美協議的執行細節,確保15%對等關稅不被重新解釋為「MFN稅率加15%」。韓國可利用其在汽車、鋼鐵及電子產業的競爭力,以及與美國的軍事同盟關係,爭取更有利的關稅待遇。台灣:台灣應加速與美國的貿易談判,明確關稅計算方式,並確保非半導體產品的稅率穩定。台積電的豁免為台灣提供談判優勢,但其他企業(如鴻海的非美國產能)可能需額外投資或承諾以獲得類似豁免。

潛在影響:若韓國與台灣的商品關稅最終採「MFN稅率+對等關稅」模式,出口成本將顯著上升,影響企業利潤及美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例如,韓國汽車或台灣電子產品的總稅率可能高於預期,導致價格上漲或市場份額下降。日本汽車業因15%關稅獲得喘息,但仍需面對中國競爭及國內經濟壓力。韓國(現代、起亞)和台灣(電子產品)企業可能因關稅不確定性而加速在美投資,以符合川普的「美國製造」要求。

結論:韓國與台灣確實可能面臨與日本類似的關稅政策變動風險,即進口美國的商品在現行MFN稅率上額外加徵15%對等關稅,而非協議中的固定稅率。韓國因已簽署協議,風險相對較低,但需警惕美方執行細節的調整;台灣因尚未達成協議,面臨的不確定性更高,特別是非台積電的企業。兩國均需加強與美方談判,明確關稅計算方式,並可能通過在美投資或市場開放來換取更穩定的關稅待遇。建議持續關注美國《聯邦公報》的最新公告及韓國、台灣與美方的談判進展,以掌握政策動向。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