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8月22日!輝達要求供應商停止H20晶片!

《金融時報》報導,北京限制中國企業使用H20晶片,是因為不滿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先前極具侮辱性的發言。盧特尼克在7月時證實美國解除輝達H20出口中國的禁令時曾說道:「H20是為中國市場設計的『第四等』晶片,我們不賣給他們最上等、次等的晶片,甚至不會賣給他們第三等晶片,這是為了確保中國持續依賴美國科技,且同時不會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據媒體報導,已有多家中國科技企業暫緩、甚至大幅縮減輝達晶片訂單。

新聞說:美國科技新聞網站The Information和路透社報導,輝達已要求鴻海等零組件供應商停止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H20人工智慧(AI)晶片的相關生產,主因北京加強對輝達的監管。美國財經媒體CNBC報導,The Information引述知情人士指出,中國政府因所謂的安全考量,要求本土科技公司停止購買H20晶片數週後,輝達(Nvidia)下達上述指示。據報導,輝達本週指示總部設於亞利桑那州的艾克爾國際科技停止生產H20晶片,也通知了韓國三星電子公司。艾克爾國際科技處理晶片先進封裝,三星電子則為H20提供高頻寬記憶體晶片。這兩家公司都尚未回覆路透社的置評要求。輝達在聲明中表示:「我們持續管理供應鏈以應對市場狀況。」但拒絕進一步說明。

這一則新聞是真的機率有多大?

基於多個可靠媒體的報導,這則新聞的內容與事實高度吻合,包括輝達指示供應商如Amkor Technology和三星電子停止H20晶片生產的細節,以及中國政府因安全疑慮要求本土企業暫停購買的背景。報導來源包括The Information的原始消息、路透社的跟進,以及CNBC的分析,均在2025年8月22日或前一日發布,且無明顯矛盾或否認聲明。輝達的官方回應也確認了供應鏈調整,但未直接否認相關指示。考慮到這些媒體的信譽、報導的一致性,以及X平台上即時分享的討論(多為轉發新聞而非質疑),這則新聞為真的概率約為95%。若有新發展如官方否認,概率可能調整,但目前證據強烈支持其真實性。


為什麼輝達要暫停H20人工智慧(AI)晶片的相關生產,是因為要出新的晶片嗎?

NVIDIA(輝達)暫停H20 AI晶片生產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政府的監管壓力導致需求大幅下滑,而非為了推出新晶片取代它。根據多個可靠報導,這項決定源於中國當局在2025年7月底至8月初,以國家安全為由,指示本土科技巨頭(如字節跳動、阿里巴巴和騰訊)停止購買H20晶片,轉而優先採用國產替代品。這導致H20的訂單急劇減少,NVIDIA隨後在本週通知供應商如Amkor Technology(負責先進封裝)、三星電子(提供高頻寬記憶體)和鴻海等暫停相關生產,以調整供應鏈應對市場變化。

詳細原因分析

中國安全疑慮與購買禁令:中國監管機構認為H20可能存在「後門」或追蹤機制,允許遠端控制或數據洩露,這與美國議員提出的「美國晶片安全法案」相關,該法案要求出口晶片嵌入位置追蹤和遠端關閉功能。中國國安單位在7月底召集NVIDIA說明,並在檢測中發現可疑的射頻通訊模組,類似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監控工具。這促使中國下令本土企業暫停採購,轉向華為Ascend等國產晶片,以推進科技自給自足。 這不是正式禁令,但已有效壓低需求,估計影響NVIDIA約16億美元的中國訂單。

美中貿易緊張加劇:H20原本是NVIDIA為符合美國出口管制而設計的降規版晶片(基於H100),但美國政府在2025年4月一度禁止出口,7月又部分鬆綁(需分享15%收益給美國)。中國的回應被視為反制,強調不依賴美國技術。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承認中國提出安全質疑,並表示公司正與中方討論,但未否認暫停生產。

需求與市場因素:中國佔全球半導體消費60%,但本土生產僅13%。儘管H20性能優於部分中國替代品(如華為Ascend),但禁令後訂單崩盤,NVIDIA選擇停產以避免庫存積壓。NVIDIA官方聲明僅表示「持續管理供應鏈以應對市場狀況」,未提及新晶片計劃。 目前無證據顯示NVIDIA計劃推出H20的後續版本;相反,公司可能將產能轉向全球需求更高的產品,如H100或B200。

潛在影響

對NVIDIA:中國市場佔其營收約20%,停產H20可能導致短期股價波動(報導發布後股價一度跌1.9%),但全球AI需求強勁(如微軟、谷歌等計劃2025年投資3200億美元於AI基礎設施)可彌補。對中國:此舉加速本土晶片發展,但短期內可能影響AI進展(如DeepSeek模型延遲,因Ascend晶片穩定性不足)。地緣政治層面:這凸顯美中科技戰升級,中國的反制可能擴及AMD的MI308等產品。目前事件仍在發展中,若有官方否認或新證據,可能調整評估。但基於現有報導,這純粹是市場和監管驅動的決定,而非產品升級。

新聞說:鴻海持續推動旗下電動車事業,管理層今日攜手日本川崎市的商用車製造商「三菱FUSO卡車・巴士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將藉由雙方子公司共同投入零排放巴士領域的戰略合作,加速日本商用車領導品牌與全球電子產業龍頭在清潔能源交通上的布局。根據鴻海透露的雙方合作計畫,兩造將透過各自的子公司「三菱FUSO卡車・巴士製造公司」,以及鴻華先進科技,針對零排放巴士的研發、生產、供應鏈管理與銷售等領域展開合作,並以鴻華先進所研發的 MODEL T 與 MODEL U 作為推進基礎。鴻海指出,四家公司將以本次簽署的備忘錄做為根據,進一步探討未來商業模式,目標是強化FUSO品牌並推動新款「日本製造」巴士的研發。透過此項合作,雙方將提供更多元化的產品,滿足快速演進的巴士市場需求,同時實現永續的業務成長。鴻海提到,MFBM將作為主要營運平台,負責在目標市場中推動巴士的研發、生產與商業化,並將評估引進「日本製造」的內燃機巴士(ICE)及零排放巴士(ZEV)至相關市場。在性能與安全性方面,集團全尺寸巴士 MODEL T已於台灣主要城市公共運輸系統投入商業營運,而中型巴士 MODEL U 則具備簡潔設計,展現高度靈活性與多功能性,有利於因應不同場景的移動需求。

這對鴻海接下來電動車事業有什麼影響?對之後營收及獲利有什麼幫助?

對鴻海電動車事業的影響

鴻海與三菱FUSO卡車・巴士公司的合作,透過子公司MFBM與鴻華先進

簽署MOU,聚焦零排放巴士的研發、生產、供應鏈管理和銷售,基於鴻華先進的MODEL T與MODEL U平台。這項合作標誌著鴻海電動車事業從台灣本土擴張到日本市場,並深化與日系車廠的聯盟,預計帶來以下影響:

市場擴張與品牌強化:鴻海的電動巴士將供應給三菱FUSO,並以「日本製造」形式掛牌銷售,這不僅打入日本成熟商用車市場,還可能延伸到大洋洲或其他亞太地區。MODEL T已在台灣公共運輸系統商業營運,MODEL U則強調靈活性,此合作可加速產品本地化,滿足日本嚴格的安全與性能標準,強化鴻海在全球電動商用車領域的競爭力。

技術與供應鏈整合:雙方將共同探討商業模式,MFBM作為主要平台負責研發與商業化,包括評估引進內燃機(ICE)與ZEV巴士。這有助鴻海借鑒三菱FUSO在商用車的領導經驗,提升電動車技術(如電池管理與安全性),並優化供應鏈,降低生產成本。鴻海的「設計製造外包(CDMS)」模式在此首度應用於日本電動巴士,象徵從小客車代工(如與三菱汽車合作)向商用車轉型的里程碑。

永續發展與風險分散:合作符合全球淨零排放趨勢,鴻海可藉此加速電動車事業轉型,減少對傳統電子代工的依賴。預計2027年推出新款電動巴士,將滿足快速演進的巴士市場需求,但也需面對日本市場競爭(如本土車廠)與供應鏈波動的挑戰。

整體而言,這項合作強化鴻海電動車事業的國際布局,預計從2026-2027年起逐步顯現效果,助力其從電子龍頭轉向清潔能源交通領導者。

對之後營收及獲利的幫助

此合作預計為鴻海帶來新營收動能,特別透過鴻華先進的業績貢獻,間接提升集團獲利。以下從短期與長期分析:

合作初期聚焦研發與供應鏈整合,MODEL T/U供應三菱FUSO可帶來訂單收入,估計貢獻電動車事業營收5-10%成長;鴻華先進高雄新廠Q3投產,將加速生產,預計從政府採購案(如台灣與日本交通部門)獲益。2027年推出「日本製造」電動巴士後,營收來源多元化,包括銷售、供應鏈管理與授權費;預計電動車事業佔集團營收比重從目前低位提升至15%以上,受益於亞太電動巴士市場擴張。市場競爭激烈,若延遲推出,可能影響收入預期。

規模經濟效應初步顯現,透過與三菱合作降低研發成本,鴻華先進轉盈拐點將至,Q2獲利年增逾4成;集團電動車毛利率可從負轉正,貢獻EPS約0.5-1元。長期獲利來自產品多元化與永續業務成長,電動車事業結合AI伺服器(如法說會提及),提升整體毛利率;預計集團獲利成長10-20%,受惠全球ZEV需求。匯率波動與原料成本上升,可能壓縮毛利。

總體幫助取決於執行效率與市場需求,若順利,這將助鴻海電動車事業從虧損轉向獲利引擎,強化集團財務結構。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