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鴻海參與美國台灣形象展,揭露全美12州最新布局,鴻海宣布,參與在達拉斯舉辦的美國台灣形象展,產品長暨美國地區總經理蕭才祐也揭露鴻海在全美 12 州最新佈局,以及剖析台美科技合作潛力,鴻海也展出純電 SUV「MODEL C」北美版、全新 AI 伺服器平台,以及智慧製造與智慧城市等領域的 AI 應用發展。蕭才祐應邀發表開幕主題演講,以「Intelligent Alliances: Driving the AI Era Through Taiwan-U.S.」為題發表演說,分享鴻海如何結合台灣研發能量與美國在地實力,推動伺服器製造、智慧製造、電動車與 AI 應用等發展。展區方面,鴻海展示搭載 NVIDIA GB300 NVL72、HGX 與 MGX 架構的伺服器系統;鴻海表示,目前已於威州、加州與德州等地建立生產據點,支援區域性客戶的伺服器需求,未來將視產業趨勢與合作條件,進一步評估擴大投資。鴻海也在此次展出純電 SUV 車款 MODEL C 北美版本,針對美國市場需求進行調整與優化,包括放大 S-duct 導流設計、優化後視鏡造型以提升空氣力學效率,搭載自適應遠光燈與支援 NACS 標準的充電介面;UI/UX 則由鴻海與美國團隊共同調整,以符合當地使用習慣並提升便利性與安全性。鴻海智慧製造介紹導入 AI 於產線運作的應用,包括即時監控、設備維護與製程參數優化,有助於提升產線穩定性與良率,並降低生產風險。智慧城市部分則展示 CityGPT 平台,結合生成式AI與數位孿生技術,應用於交通與市政場景,協助營運人員即時處理突發事件,並自動調整車輛調度與充電排程。鴻海表示,將持續聚焦 AI 結合三大智慧平台,強化台美產業合作,並透過在地投入與技術創新。鴻海自 1980 年代起即投入美國市場,也是跨出海外的第一個市場,目前集團已於全美 12 州設有超過 40 個營運據點,員工人數逾 6,500 人,涵蓋伺服器製造、終端設備組裝、售後服務與在地技術支持等業務。
鴻海揭露全美12州最新布局,是否能抵消台幣升值10%及川普20%關稅的影響?
鴻海在美國的布局擴張,涵蓋全美 12 州超過 40 個營運據點、逾 6,500 名員工,主要聚焦伺服器製造、電動車、AI 應用與智慧製造等領域,這確實有助於緩解部分外部壓力,但是否能完全抵消台幣(NTD)升值 10% 及川普政府 20% 關稅的影響,需從兩個因素分別分析。總體而言,美國布局能顯著減輕關稅衝擊(透過本地化生產避開進口稅),但對台幣升值的影響較有限,因為貨幣波動是系統性風險,會全面影響鴻海的全球盈利結構。以下是詳細評估,基於鴻海的最新財務數據、投資計劃及市場分析。
1. 台幣升值 10% 的影響及鴻海美國布局的緩解效果
升值衝擊機制:台幣對美元升值會使鴻海的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變貴,壓縮利潤邊際。鴻海約 80-90% 營收來自海外(以美元計價),而成本多以台幣為主,因此升值會導致匯兌損失。根據鴻海 2025 年 Q1 財報,每台幣對美元升值 1 元(約 3-4% 升值幅度,依當前匯率約 30:1 計算),會使年度營收減少約 3%。若台幣升值 10%(相當於約 3 元升值),預估營收衝擊約 9-10%,淨利可能下滑 5-7%(考慮部分對沖措施)。這在 2025 年上半年已顯現:台幣升值約 8.4% 導致鴻海下修全年營收展望,從「強勁成長」調整為「顯著成長」。美國布局的緩解作用:鴻海在美國的生產據點(如威斯康辛、加州、德州)已涵蓋伺服器與 AI 設備製造,2025 年計劃追加 10 億美元投資於 AI 基礎設施與機器人,預計提升北美本地產能 20-30%。這能增加美元計價營收比例(目前美國業務佔總營收約 10-15%),部分對沖台幣升值風險。例如,伺服器業務(佔鴻海營收 40%以上)若更多在美國組裝,可降低匯率波動曝險。是否能抵消:無法完全抵消。美國布局雖有幫助,但鴻海仍高度依賴台灣與中國供應鏈(成本以台幣或人民幣為主)。若升值持續,鴻海可能需透過金融對沖(如遠期合約)或轉嫁成本給客戶,但這會壓縮毛利率(目前約 6-7%)。分析師預估,升值 10% 可能使 2025 年 EPS(每股盈餘)下滑 5-8%,除非 AI 伺服器需求爆發(如 NVIDIA 合作)彌補。
2. 川普 20% 關稅的影響及鴻海美國布局的緩解效果
關稅衝擊機制:川普政府自 2025 年起對台灣進口產品(如電子、半導體組件)加徵 20% 關稅,高於對日韓的 15%,旨在迫使企業移轉生產至美國。這會提高鴻海從台灣/中國出口至美國的成本,影響電動車(如 Model C 北美版)、伺服器與終端設備。預估若無緩解,關稅可能使鴻海美國市場營收減少 5-10%,並推升終端產品價格(客戶如 Apple、NVIDIA 可能轉嫁給消費者)。美國布局的緩解作用:鴻海的 12 州布局(涵蓋製造、組裝、售後服務)正是對應策略,已在威斯康辛等地建立伺服器生產線,支援 NVIDIA GB300 等 AI 系統。2025 年追加投資(如 2.2 億美元在美國與印度)將擴大本地產能,預計可避開 50-70% 關稅影響。鴻海高層表示,全球足跡(包括美國、越南、印度)能讓公司「根據關稅調整生產容量」,影響低於競爭對手。 例如,Model C 北美版已在美國優化設計與生產,減少進口依賴。是否能抵消:能大幅抵消,甚至轉為機會。鴻海預計關稅衝擊僅 2-5%,因美國業務成長(AI 伺服器銷售預增 170%)可彌補。若關稅持續,鴻海可能進一步投資(如 10 年 10 億美元計劃),強化台美合作並爭取豁免。
整體評估與風險
抵消程度:美國布局能抵消約 60-70% 的總影響,主要來自關稅緩解;但對台幣升值僅 20-30% 緩解,因為這是宏觀經濟因素。鴻海 2025 年 Q2 淨利成長 27%(達 NT$443.6 億),AI 業務貢獻大,但高層警告貨幣與地緣風險可能壓低全年展望。正面因素:AI 伺服器與電動車需求強勁(Q3 預增 170%),加上美國投資(如威州擴廠),可轉化壓力為成長。鴻海也多元化至印度及越南,進一步分散風險。負面風險:若關稅擴大至越南(Trump 提案 20%),或台幣持續升值,鴻海需額外投資,可能稀釋短期利潤。市場預估 2025 年營收成長 15-20%,但需監控美中貿易動態。建議:鴻海應加速美國 AI 與電動車本地化,同時強化匯率對沖。長期看,這布局強化台美科技合作潛力,但短期無法完全消除雙重壓力。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