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8月9日!鴻海中超級大戶持續的增加股票!

這一周鴻海集保股權都是中實戶,大戶及超級大戶買進的,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散戶人數減少了20208人,中實戶,大戶及超級大戶合計買了91880張,鴻海股價從112.5元反彈到最高197元,之前我就和大家說過,散戶中了錨定效應,他們目前是覺得鴻海從112.5元漲上來的,漲到122.5元,132.5元,142.5元,152.5元,162.5元,172.5元,182.5元,192.5元,對散戶來說就是已經上漲了10元,20元,30元,40元,50元,60元,70元甚至來到80元,對散戶來說鴻海波段已經上漲了八成了,散戶就會在鴻海上漲的過程中持續的賣出,鴻海的股東人數目前還有1084057人,雖然從4月11日以來已經減少了10萬人,但是比起正常鴻海股東人數70到80萬人,還是多了三十多萬人左右,這些散戶就是買在鴻海年線的人,在2020年之前,鴻海股價之所以一直在70到90元整理,原因有兩個,一是鴻海那時會配股票,鴻海每年會把賺到的錢透過股票及現金配給股東,所以鴻海的淨值都不會增加,股價自然會在某一個區間整理,但鴻海股價雖然在70到90元整理,但大家想一件簡單的事,之前鴻海會配股票,1張會配100股,120股,150股,甚至是200股,當你領到100股後,你就會從1張變成1.1張,就算股價依舊在70到90元整理,那等於就是在77元到99元整理,這樣大家懂了嗎?雖然表面上鴻海股價一直在70到90元整理,但鴻海之前有配股票,其實對散戶來說股價早就突破120元,150元,甚至是兩百元,當2017年之後鴻海不再配股票,接著2018年鴻海減資兩成為了讓工業富聯上市,淨值從68元跳升到83元,但散戶依舊習慣鴻海股價70元到90元,這就導致很搞笑的情況,也就是鴻海減資後股價來到83元,鴻海股東在那覺得股價83元好高,覺得股價該在70元到90元,所以在83元賣,打算在70元買,很多舊的鴻海股東每天就在那抱怨說自己股票被減資兩成,自己又在那傻乎乎的中了70到90元的錨定效應,到了2019年時,那時我就和大家說,鴻海不再配股票了,所以鴻海股價會愈來愈高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大家還記得鴻海之前1張會配100股,這樣等於70到90元就是77到99元,當鴻海沒有配股票後,鴻海的股價就會反應在股價上,在2019年到2020年時,大部份舊思維的股東不信,所以我就提出有多少買多少,甚至可以個人信貸,股票質借,理財型房貸,時間六年多過去了,大家應該有發覺鴻海的淨值提升到118元,從原本的68元整整的提高了50元,這50元本來就要反應在股價上,這有什麼好奇怪的,當初鴻海淨值62元時,股價70到90元,這樣股價淨值比是1.13倍到1.45倍,當鴻海淨值來到118元後,股價淨值比若是1.13倍到1.45倍,股價本來就要來到133.3元到171.1元,所以現在131.1元就是當初的70元,171.1元就是當初的90元,幾年前我早看出了這樣的道理,所以才會說眼睛閉著就買,六年後輸的算我的,贏的我們一人一半,可惜當初雖然酸民很多,卻沒有半個人敢和我賭,要是但凡有很多人和我對賭,現在我都發大財了。
即然當初的70到90元是現在的131元到171元,這也是為什麼我說股價淨值比1.5倍以上不要使用槓桿,鴻海股價171元你買了後六年也不會賠錢,大家還記得我六年前買在90.8元的庫存吧,這一筆已經領到了33.9元的股息,現在鴻海股價194.5元,股價等於是翻倍了,也賺到了33.9元的股息,2019年我是透過資金配置的買,買在半年線的78元,過程中有買到70元的,也有買在90.8元的,最終就是買在半年線78元,這也是為什麼我說你2024年就算買在年線的174元,你了不起就僅會有兩年的未實現損益,六年後你就會和我當初那一筆買在90.8元的一樣,也許六年後你股息都領了五十幾元,鴻海的淨值都來到一百八十元了,這時你再把股價淨值比1.13到1.45倍套入,也就是當初70到90元的股價淨值比,這樣就會來到203.4元到261元,所以到了2031年後,股價來到260元到300元到底有啥好奇怪的,到了2031年後,會有另一批新的散戶在那說,哼,你們這些買在174元的人,成本這麼低,又領了50元的股息,想要騙我買250元到300元的鴻海,你當我是傻子嗎?你們就是在幫外資群出貨而以,這種事情會不斷的上演,只要鴻海能持續找到新成長動能,鴻海就能持續賺進真金白銀,鴻海到2031年已經有AI伺服器當成長動能,所以到2031年大家都不用擔心鴻海獲利衰退,大家如果有看鴻海從2019年到2024年的獲利,就能知道鴻海是一家穩中求勝的公司,獲利會持續慢慢的成長,不會忽然獲利暴增或暴減,除了2020年全球發生COVID-19鴻海獲利衰退外,剩下的幾年鴻海就是獲利持續成長,2021年鴻海獲利10.05元,其實就是去彌補了2020年沒有賺到的部份,畢竟以鴻海獲利成長情況來說,每年獲利增加5%才是比較正確的,2019年到2023年鴻海是在轉型階段,只有獲利一條腿,也就是原本的ICT產品,大客戶就是蘋果,現在多了AI伺服器後,又多了另一個大客戶輝達,接下來鴻海會在AI伺服器產業持續成長,至於電動車部份是可以慢慢和傳統車廠撐,最近川普上任後,為了保護美國汽車業務,就一直對全球課徵很高額的關稅,讓很多傳統車廠面臨巨大的挑戰,川普也取消了美國電動車的補助,這會加速傳統車廠把品牌及代工分開, 即然傳統車廠還在那撐,鴻海就把火力先集中在AI伺服器,畢竟AI伺服器接下來會年複成長四成,鴻海本來就是需要把大量的資金及資源放到AI伺服器上,集中火力才能拿到接下來AI伺服器市佔的四成。
從4月11日到今天,鴻海股東人數減少了101616人,千張超級大戶合計買超了381838張,也就是高股息ETF的0056及00918買了近八萬張,成本在160元左右,外資群買超了近三十萬張,成本在175元左右,這些股票就是由十萬多個散戶賣出來的,尤其是0到5張的小散戶,合計就減少了85241人,賣出股票136074張,之前我就說過了,外資群從4月23日以來買超了台股六千多億,外資群明明知道7月9日有川普對等關稅,也知道關稅延遲到8月1日,後面更是知道有二三二半導體調查,更是知道台幣升值對電子業獲利會造成衝擊,但是外資群買了一大堆股票時,因為散戶處在很謹慎的階段,所以一直賣不出去,就只能自己的股票自己拉抬及護盤,外資群及主力本來就是打算撐過川普對等關稅及二三二半導體調查,接下來散戶就會進場買股票了,光外資群從四月二十三日以來就買超了六千四百億,這六千四百億一定就是散戶賣出來的,沒有賣的散戶也領到了一大堆的股息,大家也是得了解一件事,去年第四季到今年第一季,外資群賣了1兆元,三大法人賣了1.2兆,但還是有很多價值投資者是沒有賣的,這些價值投資者領到股息後,也是有可能擔心川普關稅及二三二半導體調查而不敢進場買,大家看4月7日到4月9日,台股4月7日無量跌停,8日和9日都大跌,鴻海更是出現三根跌停,價值投資者就算4月7日到4月9日沒有出局,但心中也是存在不小的陰影,所以領到股息後就會想說留點錢在身邊防身,就算真的想要買,也會等川普對等關稅及二三二半導體關稅明朗,外資群及主力就是吃準了這一點,所以硬撐到川普關稅及二三二半導體關稅結束,星期五指數還是能硬撐在平盤整理,鴻海及台積電一樣是能在平盤附近整理,這時散戶就有可能開始慢慢的進場,也就是所謂中錨定效應,以集保股權來說,目前都是大戶及超級大戶買走了鴻海股票,散戶賣了股票後一定就是會在外面等股價跌下來,接下來就是看國際股市,美國科技財報,鴻海財報看要如何操作,對外資群及主力來說,現在只要對散戶讓一點利,也就是鴻海,台積電,台股指數下跌,散戶就會開始慢慢進場,接下來外資群及主力要不要讓股價下跌讓利,這是會依據股市多空決定的,要是國際股市一直上漲,外資群及主力也是能持續的向上拉抬,讓散戶心癢癢,有一些比較勇敢或無知的很有可能就會衝進去,大家看星期五台股三大法人進出,合計是賣超三十幾億的,代表有散戶因為川普關稅及半導體關稅明朗後就進去,但大部份的散戶是沒有進去的,三大法人如果想要賣多一點,那就是要讓指數下跌個幾百點,這樣很有可能就能賣個幾百億,外資群及主力成本是相對低的,而且三大法人還有領到今年的股息,以指數來說就是少了五百點成本,以鴻海來說就是少了5.8元成本,散戶如果接下來想要買,還是得知道第二季台幣升值了10%,這會造成很多企業淨值減少,而且業外獲利也會很難看,造成整體獲利下降,從己知的電子業財報得知,鴻準的淨值從78.77元降到67.47,台達電的淨值也是從94.31元變成81.69元,鴻準的淨值減少了11.3元,減少的幅度高達14.34%,台達電的淨值也減少了12.62元,減少的幅度高達13.38元,通常第二季淨值本來就會減少,一般會配出五成左右股息的公司,第二季賺的獲利一定是低於整年要配出的股息高,所以第二季淨值會減少個2到3%都是很正常的,但是鴻準減少了14.34%,台達電減少了13.38%,這很明顯就是因為台幣升值造成的,鴻海第二季也會因為台幣升值而造成淨值減少,鴻海第二季配出了5.8元,第三季如果是賺3.5元的話,這樣原本淨值要減少2.3元,這樣就是115元,要是因為台幣升值10%而淨值減少,就會來到108元左右,這種淨值減少就僅是會計上的調整,不是鴻海賠了十幾元,在鴻海開出財報及想要進來買的投資者,你先要有這心裡準備,不要8月14日看到鴻海淨值剩下108元甚至是更低,就在那演內心戲。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