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過鴻海獲利是由幾百家子公司組出來的,有一些組織架構比較龐大,所以貢獻比較多,有一些比較小,所以貢獻比較少,鴻海要開這麼多子公司及控股公司也是很好懂,我就用最簡單的一個例子來舉例,今天你父親是億萬富翁,底下有四個兒子,父親資助不同的兒子去發展不同的事業,大兒子開餐飲業,二兒子開電子業,三兒子開旅游業,四兒子開飯店業,這四家性質不同,他們就各自成立公司去發展,父親就投資一些創始資金,成為原始股東,後面四個兒子生意愈做愈大,分別上市集資,父親的持股就變低,完全就是獨立出去,這樣的好處在於兒子們的事業愈做愈大後,不會因為經營不善而影響到父親,四個兄弟的事業也是分別獨立,一家就算經營不善或是發生什麼危機,那也是彼此不相關,以目前法律對於個人確實也是如此保障,試想,你出社會工作20年,存了5000萬,買了房子,車子,取了老婆,生了兒子,結果你兄弟賠了1億破產了,銀行會查封你的存款,房子,車子嗎?應該是不會,除非你當初做了你兄弟的保人,有了這想法後,當一家公司愈是龐大後,上下游垂直一條龍,每一家雖然可以組出一個產品,但在其領域及員工是彼此不相關的,這樣才不會一家公司出了問題了,導致所有的集團出問題,這也算是防火牆的一種,這也算是政府鼓勵企業家創業的一種方式,創業會失敗的機率很大,如果新開一間公司的風險是要你拿所有的家底去賭,那就不會有人想要開新創公司了,今天如果你可以拿你願意損失的資金出來,然後成立一家公司,賠光了就結束了,這樣出來開新創公司的就會比較多。
有了這想法後,鴻海開這麼多控股公司,旗下這麼多子公司,就是這道理,確實每一家領域都不同,也是都獨立的運行,那母公司視這間公司的重要程度持有不同的股權,如果覺得就是戰略需要而以,那就持有20%以下,想要納入到業外收入就持有到20~50%之間,如果想要納到本業,那就持有50%以上,很多人說鴻海財務不透明,其實單純是因為鴻海組織太龐大,一些會計師想要了解鴻海的全貌的話,他要去把幾百家本業、業外及策略投資子公司全部了解一遍後,才能看清鴻海全貌,這些會計師在看公司財報時比較深入,會專注在每一項的細節,所以他們會覺得鴻海財務不透明,因為太難看懂了,你要看懂鴻海全部公司的細節,那就是痴人說夢話,如果你以一個投資者的角度進去看,你在乎的就是為什麼鴻海要成立這麼多子公司,目前就是為了上下游垂直一條龍,以達到全世界級的競爭力,然後再去收集子公司的獲利情況,很多子公司都有上市,上櫃,也都有會計師簽核,身為投資者你就不需要每一個細項都去查看,你只要相信大部份子公司財報的結果,如此一來,很困難的財報就成了加法而以,你要有耐心的去把鴻海所有的子公司獲利加在一起,然後了解哪一些貢獻比較大,把注意力放多一點在上面,例如鴻海旗下很賺錢的工業富聯,營收佔3~4成,獲利有時佔整個鴻海的3~5成之間,這種公司你一定要放多一點精力在上面,一些比較小的子公司,獲利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幾億的,這種你沒有什麼好去仔細研究到底怎麼賺,做什麼的,舉例來說,平常我們在看鴻海業外關聯企業時,我們都會去看夏普,鴻準,臻鼎,因為這三家貢獻鴻海業外中的關聯企業及合資損益項目最大,這一兩年鴻海旗下的天鈺在發大財時,貢獻大幅增加,快要可以超過鴻準時,我們就會去看一下天鈺的獲利情況,一些比較小的業外關聯企業及合資損益,那種你就不用花太多心思在上面,只需要看一下整體獲利增幅,就能推測出關聯企業及合資損益項目是否會比之前好。
身為投資者,這樣就已經非常的充足了,你可以透過這樣的加法,去了解鴻海獲利組成項目,才不會聽到一些小事就在那覺得鴻海死定了,因為你知道鴻海獲利是由幾百家子公司組出來的,你大概也知道哪一些公司佔比如何,自然一些新聞及媒體就唬不住你。例如,群創第三季大賠127億,EPS賠1.27元,當你聽到這消息後,你覺得會影響鴻海很大嗎?一些半調子可能會覺得完蛋了,要塊陶,結果群創單純就是列在鴻海策略投資中,獲利根本不會影響到本業及業外的收入,單純就是群創股價會影響到鴻海淨值,群創賺不賺錢會影響群創配不配息,明年會影響到鴻海小量的業外股息收入,以影響度來看,鴻海持有30萬張群創,群創股本1056億,鴻海就僅佔群創2.84%,賠了127億,換算到鴻海就是3.6億,鴻海股本1386億,影響淨值0.026元,這就是你大概懂一些子公司佔鴻海的規模及會放到哪一個項目的優勢,你可以很快的看出這件事對鴻海的影響幅度,當夏普,鴻準,臻鼎開出財報,亞太電信開出財報,你都能透過這種方法去判斷影響程度,你知道鴻海持有夏普,鴻準,臻鼎的比例,知道放在業外的關聯企業及合資損益項目,只要簡單的加減乘除一下,答案就出來了,當F.I.I、F.I.T,F.I.H開出財報後,你也知道鴻海把這三家放在本業中,也知道鴻海持有這幾家公司的比例,一樣簡單的加減乘除一下,答案就出來了,你也會知道這三家開出財報後對鴻海本業影響有多大,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會覺得我很神,可以判斷出鴻海獲利的原因,我單純就是認真的把每一家獲利放在該放的項目,然後加減乘除一下,沒有大家想的這麼困難,一些散戶根本不會去做這種功課,每天就在那看新聞,看抖音,接下來就在那內心戲一堆,下單軟體又這麼方便,所以就容易在那殺進殺出,一些散戶在那說空方的話時,如果你對鴻海基本面,產業面一無所知,你就會以為鴻海真的死定了,當股票被那些散戶買走後,他們就開始說好棒啊,常常在那一買一賣的人,那種人說的話沒啥好聽的,他們就是低級的投機客,目的就是拿走你口袋的錢罷了。
有一些人喜歡挑鴻海旗下子公司其中一家投資,覺得股本小,容易飆,我個人是覺得,當你列出鴻海幾百家子公司獲利情況後,你會發覺有一些公司很賺錢,有一些小賺,有一些大賠,有一些小賠,你是有可能挑到很賺錢的,但別人也不是傻子,很賺錢的子公司,鴻海不一定有上市,就算有上市,當初F.I.I淨值3.77元,以13.77元上市,後面股價漲到20元,一些人當初看好F.I.I然後跑去買,覺得F.I.I獲利佔鴻海3~5成,F.I.I股本小,市值低,比較容易飆,那時我就和大家說過,鴻海持有F.I.I比例84%,以3.77元持有,你跑去用20元的股價買F.I.I,股價淨值比5.3倍,結果幾年過去了,你投資鴻海的話股價是從74元漲到101.5元,你投資F.I.I的話,股價從20元跌到8.56元,現在F.I.I的淨值約6元,股價8.56元,股價淨值比1.42倍,算是便宜,但鴻海淨值100.33元第三季賺的三元及十月賺的一元都隱含在公司中了,隱含淨值有104.5元,相比之下還是鴻海比較值得買,一些買F.I.I賠到懷疑人生的,我只能說,當初就說鴻海才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標的,買了用時間就能穩贏,你非得去買F.I.I,覺得股本小,飆得快,那我也沒有辦法。
鴻海旗下還是很多子公司,有一些很賺錢,有一些不賺錢,想要最穩健,你當然是要選母公司,這樣你等於就是擁有幾百間子公司,不同子公司如果發生一點小意外時,另外一些子公司就能補上,這樣就能讓你有平穩的獲利,中長線價值投資求得就是穩健,尤其是你下大注時,有一些人喜歡買新創股,小型股,成長股,投機股,生技股,新藥股,我只能說,那些股票小小買還行,就當花個錢買個樂透,賠了無所謂,資金就是佔你總資金的一點點,小到可以忽略不計,那種公司飆得快,漲得多,但最終在下跌時也是又快,又兇,又狠的,而且下跌後,你不要幻想股價會漲回去,這一次鴻海發生的鄭州的事件,股價弱勢了兩天,但你完全可以透過使出懶得理你大法化解風險,鴻海淨值就是100.33元,一年就是能賺10~11元,那種消息面就只能唬唬阿瓜,聰明人是不會被嚇到的,幾天後鴻海開營收或是十一月十日鴻海開第三季財報,那時就一付啥事都沒有的回歸公司的價值,你下大注持有的公司至少要符合用時間就能化解風險,散戶最大的利器就是可以一直抱,我們不像外資群,主力,法人有時間壓力,績效壓力,我們就是眼睛閉著就抱,有錢就買,誰理你這麼多,鴻海真金白銀賺給我看的,每一季都會列到財報中,每年時間到了就會透過股息配到我的戶頭,這才是真金白銀的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