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9月20日!微軟再砸40億美元威州蓋資料中心!

新聞說:微軟再砸40億美元威州蓋資料中心,2026年數十萬AI GPU將上線,據《CNBC》周四(19日)報導,微軟宣布將投資40億美元在威斯康辛州建設第二座資料中心,而第一座耗資33億美元的資料中心將於2026年初上線,搭載數十萬顆輝達AI晶片。微軟總裁兼副董事長史密斯在記者會上透露,威斯康辛州首座資料中心將配置數十萬顆輝達Blackwell GB200晶片,專門用於處理AI模型運算。雲端業者正加速擴建產能,搶攻企業AI需求商機。目前超過7億人使用OpenAI的ChatGPT,主要依賴微軟Azure雲端平台。預付電費穩定成本,微軟承諾以無碳能源抵消資料中心的化石燃料消耗。史密斯在部落格文章中強調:「我們了解全美能源價格持續攀升,努力確保資料中心不會推高當地電費。因此我們預付所需的能源和電力基礎建設費用,讓價格維持穩定,保護消費者免受因我們的資料中心而增加的額外成本。」這座資料中心建在鴻海原本規劃的製造廠用地上,將創造400個微軟正職工作機會。效能勝過超級電腦10倍微軟執行長納德拉在X發文表示:「該廠的效能將是目前全球最快超級電腦的10倍,讓AI訓練和推論達到史無前例的水準。」史密斯稱,第二座資料中心規模相當,預計2027年或之後開始營運。

這對鴻海接下來AI營收及獲利有什麼影響?

這筆微軟在威斯康辛州投資總額超過70億美元的資料中心擴建計畫,將間接刺激鴻海的AI伺服器業務需求,從而正面影響其接下來幾季至數年的營收與獲利。以下從多個面向分析其潛在影響,基於市場趨勢、供應鏈動態與近期財務數據:

1. 營收成長機會:AI伺服器需求進一步爆發

微軟的第一座資料中心(投資33億美元)預計2026年初上線,搭載數十萬顆NVIDIA Blackwell GB200 GPU,用於AI模型訓練與運算;第二座(投資40億美元)規模相當,預計2027年或之後營運。這將創造全球最大GPU叢集之一,效能達目前最快超級電腦的10倍,專注於AI工作負載。 鴻海作為NVIDIA主要合作夥伴與全球頂尖AI伺服器ODM廠商,將直接受益於此擴建帶來的伺服器訂單激增。2025年第二季,鴻海AI伺服器營收已超過iPhone,佔總營收比重達41%,並預計全年AI伺服器營收達330億美元。

預估影響:短期內(2025年第四季至2026年第二季),微軟的GPU部署潮將推升鴻海AI伺服器出貨量,年成長率可能超過170%(基於鴻海第三季預測)。長期來看,隨著微軟Azure平台支援逾7億ChatGPT用戶及其他AI需求,這將穩定鴻海訂單,拉抬整體營收年複合成長率(CAGR)維持在20-30%。 此外,資料中心建於鴻海原規劃的製造廠用地,雖然鴻海已放棄該LCD廠計畫,但此轉型可間接強化鴻海在美國供應鏈的定位,帶來額外組裝或維護合約機會。

2. 獲利提升:毛利率優化與規模效應

AI伺服器為鴻海高毛利產品(毛利率約15-20%),遠高於傳統消費電子業務(5-10%)。微軟的擴建將加速鴻海產品組合轉型,2025年上半年AI伺服器營收已貢獻顯著利潤成長,第二季淨利上漲27%、上半年淨利激增52%。

預估影響:接下來獲利可望年增25-40%,EPS提升。規模經濟將降低成本,例如大量採購NVIDIA GPU與纖維光纜(微軟資料中心需足夠環繞地球4.5圈的纖維),毛利率可再升1-3個百分點。若供應鏈順暢,2026年整體獲利率可突破10%。然而,需注意能源成本波動,雖然微軟承諾預付電費並使用無碳能源(如太陽能農場貢獻250MW),但全球AI基礎設施競爭可能壓縮議價空間。

3. 供應鏈定位強化:台灣與美國生態系受益

鴻海在AI供應鏈中居核心地位,與廣達、緯創等台灣夥伴合作密切。此計畫將引爆伺服器與相關組件需求,鴻海不僅直接獲訂單,還可帶動上游(如電源、機櫃)與下游業務。微軟資料中心強調可持續性(如閉環冷卻系統,僅需2.8百萬加侖水每年,遠低於鴻海原許可的700萬加侖每日),這符合鴻海轉型綠色製造的趨勢,並創造約800個就業機會(含400個微軟正職),間接提升鴻海在美形象。

潛在風險:若AI需求放緩或競爭加劇(微軟同時在英國投資155億美元、在荷蘭租賃194億美元AI容量),鴻海營收可能波動。 地緣政治(如美中貿易關稅)或貨幣匯率也可能影響獲利,鴻海已警告此挑戰。 此外,資料中心過度依賴單一客戶(如OpenAI佔Azure大部)可能帶來集中風險。

總體而言,這對鴻海是重大利多,強化其AI領導地位,預期2025-2027年AI營收與獲利維持強勁成長。但投資人應監控微軟執行進度、全球AI資本支出趨勢(如微軟與Nebius的174億美元合約),以評估持續性。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