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9月29日!美國拋出台美晶片五五分構想!

新聞說: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近日拋出「台美晶片五五分」構想,而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傳出近期急赴美談判,由於時機敏感,盧特尼克此時對外拋出這樣的想法,涉外圈也感受到台美關稅談判似乎即將底定;對此,行政院強調,台美雙方持續積極就對等關稅等經貿議題磋商溝通,有談判相關資訊的進一步說明時,將再適時向國人報告。主導對台貿易談判的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最新接受《新聞國》電視網節目「Batya!」專訪時指出,美國所需的晶片僅有2%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卻有高達95%是在9000英里之外的台灣生產,「這聽起來不太妙」,而他希望本屆政府結束時,在美國的生產比例能拉高到40%。盧特尼克提到,台灣距離中國大陸僅80英里,而中方甚至毫不避諱表示,「我們要拿下台灣」,這在美方看來是個大問題,因此川普政府的目標是將晶片製造業務大幅轉移到美國本土。他並預告,台美可能會達成一項很大的協議。據了解,上周四還出席行政院會的鄭麗君,已在近期已啟程訪問美國;因盧特尼克近日再度拋出「台美晶片五五分」構想,時機敏感,鄭麗君此趟恐將讓台美關稅及貿易談判即將達到終局。行政院今對此強調,台美雙方持續積極就對等關稅等經貿議題磋商溝通,有談判相關資訊的進一步說明時,將再適時向國人報告。針對台美關稅談判,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赴立法院專案報告,強調台灣目標是爭取更好的對等關稅稅率,並一併協商232條款,且努力爭取不以疊加既有稅率方式計算;一旦達成協議,會將完整協議文本送交國會審議。

這對台積電,鴻海及台灣經濟會有什麼影響?

這關係到台美談判、晶片供應鏈重整,以及台灣整體經濟走向。我幫你拆成短期衝擊與中長期結構影響,並針對台積電、鴻海、台灣經濟三個層面來看:

1.台積電,短期影響:美國拋出「台美晶片五五分」構想,代表希望台積電持續加大美國投資、擴充產能。對台積電來說,這意味著成本壓力更高(美國建廠人事與材料成本比台灣高2~3倍)。如果台美關稅談判底定,台積電出口晶片到美國的關稅負擔可能減輕,有助緩和壓力。中長期影響:美國將晶片產能比例拉高到40%,台積電必須分流更多產能到亞利桑那、甚至擴展到德州。台灣本土晶圓廠的產能占比會下降,對台灣「科技護國山」的戰略地位有一定稀釋。不過,若能以「美國投資換取市場穩定」,台積電能確保 美國 AI及高效能運算訂單持續。

 2.鴻海(含廣義電子代工),短期影響:川普政府的核心政策之一就是製造業回流美國。鴻海在威州的投資過去進度不如預期,但若台美晶片協議完成,可能被「再度點名」擴大美國生產。鴻海組裝業務本身利潤低,若被迫移轉產能到美國,將面臨成本與人力挑戰。中長期影響:鴻海的伺服器、AI代工業務(特別是輝達伺服器)若在美國落地,反而可能受惠「免關稅加獲得美方補貼」。若川普政府要求更多「晶片加組裝」都要在美國完成,鴻海可能會與台積電、美系廠商深度綁定,增加美國業務比重,但台灣本地產能被邊緣化。

3.台灣整體經濟,短期影響:一旦台美關稅談判達成協議,可能取消「對等20%關稅」,這對台灣出口(機械、金屬、自行車、電子零件)有直接利多,能緩和目前台中與中南部傳產的減班潮。關稅問題若解決,股市與匯市壓力會減輕。中長期影響:台美若真達成「晶片五五分」,台灣對美出口的晶片比重會下降,產業鏈部分轉移到美國。這可能 降低台灣對美談判籌碼,但也減少「台灣是單點風險」的國安壓力,美方較安心。對台灣而言,GDP 雖然仍由半導體帶動,但本土製造就業機會下降,尤其在中南部傳統製造業可能惡化。未來台灣經濟會更加高科技集中化(晶片設計、研發)加傳產外移,兩極化更明顯。總結:台積電:短期有關稅利多,但長期被迫分散產能到美國,成本壓力高、護國山地位被稀釋。鴻海:若被要求跟進美國製造,短期是負擔,但AI伺服器業務可能享補貼,長期不一定是壞事。台灣經濟:若台美協議簽成,短期緩和出口壓力,但長期產業空洞化風險加大,高科技集中、美國更依賴「台灣研發加美國製造」模式。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