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9月30日!相較央行拒放新青安川普衝擊更大!

新聞說:央行拒放新青安!房市爛到底?台經院劉佩真:川普衝擊更大。央行日前第三季理監事會未放寬不動產放款集中度,業界紛紛指出,日前金管會排除新青安於72-2條外等同無效。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表示,資金未有新活水,還有川普關稅政策衝擊,估全年買氣難見回溫。據六都地政局資料,2025年8月房市交易陷低谷,六都建物買賣移轉件數年減32.1%,台北市僅1,704棟,創紀錄來同期新低,市場觀望氣氛濃厚;國內主要房仲部分,較去年皆是重挫表現,年跌幅20.0~35.4%,中古屋市場成交依舊低迷。劉佩真指出,觀察今年1~8月,六都買賣移轉棟數年減32.1%,台北與台南創八年最低,新北與高雄則寫下近9年新低,而9月行政院雖然釋出政策善意,惟央行利率未鬆動,且不動產集中度管制依舊,故房市影響變化不大。她進一步說明,即使金管會將新青安排除於銀行法72-2條外,並對換屋族釋出善意,出售舊屋延長至18個月,但央行仍有不動產放款集中度38%的總量管制,故水位仍居高情況下,銀行難有資金釋出。劉佩真說,房市缺乏資金,加上美國川普關稅政策衝擊傳產,估無薪假人數將持續攀升,且美國仍在晶片占比上持續爭奪,對台灣科技業衝擊大小仍是未知數,進一步壓抑購屋需求,市場氛圍短期難以回溫。

第四季全台房價下跌還是上漲機率大?接下來幾年台灣房價上漲還是下跌機率大?

先把關鍵事實列清楚,再給出對「2025第四季」與「接下來幾年(近2–3年)」房價走勢的機率判斷、背後原因,以及會改變判斷的關鍵指標(你可以用來追蹤)。目前關鍵事實(快速來源佐證),2025年8月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大跌、交易量陷入低谷(六都合計年減約32%),台北、台南等都創多年同期新低,市場買氣偏弱。行政院同意把「新青安」某些貸款排除在《銀行法》第72-2條限制之外,但央行對不動產放款的集中度(總量管制)仍是銀行放款的重要限制,央行要求銀行逐季下降集中度(銀行實務上仍保守)。國際面:美國對台輸出及晶片相關的關稅與外部需求衝擊,為台灣科技、傳產等出口與就業帶來不確定性,可能間接壓抑購屋需求(企業與就業面影響)。對「2025第四季」的機率判斷,小幅下跌(價格下修0%~3%範圍)機率60%,持平(正負0~1%波動)機率30%,明顯上漲(大於3%)機率10%,理由(為何偏向下跌):交易量已明顯萎縮,低成交量通常先反映在「量」,接著是價格出現向下調整的壓力。資金面仍偏緊:即便政府放寬部分新青安計算方式,央行對不動產放款的集中度要求仍存在,銀行在整體放款配額下仍較保守,不易快速放鬆放款條件。外部不確定性(如美國關稅與晶片爭端)可能短期壓抑企業與就業,抑制購屋剛性與投資需求。判斷重點:第四季很可能只是「延續盤整、向下修正機率較高」的短期情形,不太可能在不到三個月內出現大幅回溫,除非政府與央行、銀行三方同時釋出非常明顯的資金及貸款鬆綁與外部需求突然回升。對「接下來幾年(2026–2027年左右)」的機率判斷(中期),價格持續緩跌或盤整(年均小幅下修或走平)機率55–65%,價格回穩並緩步上漲(受薪資及就業與資金寬鬆支持)機率25–35%,大幅上漲(資金狂潮或強烈供需失衡機率5–15%,背後邏輯(為何中期仍偏保守):結構性因素:若央行長期維持較高警戒的不動產放款集中度、銀行自律水位不降,金融面供給(房貸)就難以成為推升房價的主力。經濟與外需風險:若美國關稅或半導體供應鏈政策讓台灣科技出口受挫,對就業及薪資帶來負面影響,居民購屋力道會弱化。人口與供需:若人口趨勢與實際新建案供給在某些地區仍舊過剩,價格回升也會更難。但也有反向因素(可使房價回升):若央行及政府放寬放款上限、全球或台灣出口快速回溫、利率大幅降低或稅制及政策明確刺激購屋,則有可能轉為上漲(見下方情境)。會顯著改變上述機率的「關鍵事件及指標」(你可以用來追蹤),央行與金管會公開行動:央行是否放鬆不動產放款集中度或釋放降息訊號(若央行明顯鬆綁,就會導致上漲機率提高)。銀行不動產放款集中度數據(銀行季報):若多家銀行在季報顯示集中度快速下降並開始積極放貸,代表資金面改善。成交量與移轉棟數:成交量回升(尤其是雙北等核心區域)通常先於價格回升。就業及產業訂單(尤其半導體、電子):若出口訂單、景氣回升、失業率下降,購屋剛性需求會回來。重大稅改或購屋補助:若政府推出實質稅務或購屋補貼(效果大且持久)會改變中期趨勢。簡短結論(一句話),在目前資金嚴格管控加交易量低迷以及國際不確定性下,2025年第四季出現小幅下跌或維持盤整的機率較大;中期(未來2–3年)整體機率仍偏向「盤整到小幅下修」超過回升,但若央行及銀行大幅鬆綁放款或外需突然回穩,情勢可以快速翻轉。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