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9月26日 星期五

9月26日!川普政府擬對進口晶片數量設限!

新聞說:再向半導體開刀,川普政府擬對進口晶片數量設限,華爾街日報報導,川普政府正考慮推出一項新計劃,旨在大幅降低美國對海外製造半導體的依賴,以推動本土生產,並重塑全球供應鏈。該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要求晶片企業在美國本土製造的晶片數量,需與其客戶從海外生產商進口的數量保持大致1:1的比例。知情人士透露,若企業長期無法維持此比例,將面臨額外關稅。報導指出,這項計畫源自於川普上月曾提及的設想。那些加大對美投資的科技公司將可避免半導體進口被徵收約100%的高額關稅。知情人士稱,此次提出的產能對等要求,比單純增加國內投資更為嚴苛,因為海外產品往往價格更低、供應鏈調整困難,而提升美國本土供應能力又需要時間。如果該計劃得以實施,可能會使本已複雜的關稅體系變得更加混亂。

這會影響到台積電,鴻海或台股接下來的表現嗎?

川普政府若真的推動「半導體進口數量設限加1比1本土產能配比」政策,影響層面會比單純關稅還大,特別是對台積電、鴻海以及整體台股:對台積電,直接影響:TSMC目前主要先進製程(3nm、5nm、7nm)都在台灣生產,美國亞利桑那廠(4nm、3nm)尚未大規模量產,產能占比極低。如果真的實施「進口量需與美國本土產量對等」的規則,台積電短期 不可能滿足此條件。結果:要嘛美國客戶(Apple、NVIDIA、AMD、高通)必須 減少向台灣下單,轉而要求TSMC擴大美國廠產能;要嘛台積電被迫加速擴建美國廠,成本與效率大幅下降。投資層面:短期內,這是利空,因為台積電海外廠投資壓力上升,毛利率下滑。但長期可能推升台積電「美國在地供應」的重要性,美方政府甚至可能提供更多補貼。

對鴻海來說:鴻海雖然不是主要晶片製造商,但在伺服器、組裝、部分半導體封裝測試有布局。如果美國進口晶片受限,這會導致鴻海在美國的伺服器組裝、電子產品製造缺料風險升高,供應鏈成本增加。但鴻海有在威斯康辛等地投資基礎設施,美方可能要求其與美國晶片廠(Intel、TSMC Arizona)加強合作,間接受惠於美國本土化趨勢。對台股整體,半導體族群利空:台積電、聯電、日月光這些晶圓代工與封測公司會面臨「客戶下單受限加美國廠投資壓力」的雙重打擊。組裝代工廠中立偏利多:像鴻海、廣達、緯創等伺服器組裝廠,可能受惠於美國廠區產能需求(AI伺服器、美國製造),但也會承擔成本壓力。資金面影響:若政策細節偏向強硬(高關稅加嚴格比例管制),短期會引發外資擔憂,資金撤出台股可能性增加,特別是權值股台積電。總結:對台積電來說短期利空(投資成本上升、供應鏈限制),長期若補貼落地,可能轉為利多。對鴻海來說短期供應鏈壓力,但美國在地化擴產可能反而受惠。對台股來說半導體權值股受衝擊,短線大盤易下挫,但中長期取決於美國補貼與台廠調整速度。核心觀察重點,1、美國補貼規模與條件:若補貼能抵銷台積電高成本,影響會縮小。2、客戶態度(Apple、NVIDIA):是否願意吸收更高價格、保障台積電訂單。3、台積電亞利桑那廠進度 : 若延宕,利空時間會拉長。4、外資資金流向 :若風險升高,短線可能撤出台股轉往美股或其他市場。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