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9月22日!國產車轉型電動車鴻海大贏家!

 新聞說:國產車轉型電動車,供應鏈利多,鴻海大贏家,經濟部將大力扶植國產電動車與零組件廠商,並希望將電動車從內需擴大至外銷。業界看好,鴻海挾電動車整車製造與自主供應鏈優勢,並具備國內供應與外銷實績,隨著政策點火助攻,有助鴻海擴大電動車量能,可望成為大贏家。經濟部官員表示,台灣已發展出具競爭力的智慧電動車供應鏈,未來希望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產業彼此互惠共榮。官員舉例,像是聯發科車用晶片、旺宏快閃記憶體、瑞昱聯網通訊IC、大億頭燈、輝創雷達、群創及瀚宇面板、歐特明相機模組、和碩智慧座艙等,運用我國汽車電子零組件,不僅降低成本,並且還可提高汽車國產比率,使我國產業更互惠有利。汽車業者透露,經濟部相關輔導計畫,應是前經濟部長郭智輝時期已在醞釀的政策,原本僅針對電動車,雖具備鼓勵轉型性質,但對產業幫助有限,對轉型推動力恐嫌不足,業界希望將政策擴大到燃油車和油電車。

這對鴻海接下來電動車的營收及獲利有什麼影響?

鴻海接下來在電動車上的營收與獲利影響:

1. 政策推動與產業定位

政策利多:經濟部希望把電動車由「內需」推到「外銷」,而鴻海除了在台灣推 Luxgen n7(與裕隆合作),也在海外(美國、泰國、印尼等)有電動車產線與合作計畫。這代表台灣政策補助能幫鴻海強化本地供應鏈,同時鴻海有機會把國內生態系輸出國際。供應鏈自主優勢:鴻海不是單純造車,它有MIH電動車平台,從電池、馬達、車用電子、智慧座艙到模組化設計都有涉入。台灣廠商如聯發科、群創、和碩等加入後,等於降低成本及增加國產率,政策推動會直接讓鴻海平台更有競爭力。

2. 營收影響

短期(1–2年)

台灣電動車市場規模仍小,國產車轉型初期銷量有限,對鴻海營收貢獻偏低(可能僅占整體營收不到1%)。但有政策補助、國內車廠跟進後,能增加鴻海整車代工的 單位數量與市占率。

中期(3–5年)

若政策順利,國產車供應鏈成熟,鴻海可望在海外市場複製台灣模式,整車代工收入才會逐步放大。假設每年接單 5–10萬輛規模,營收有機會達到 千億台幣等級,相當於目前鴻海營收的 2–3%。

長期(5年以上)

若全球合作案落地(如美國 Lordstown、泰國 PTT、印尼合作),再加上台灣本地市場基礎,鴻海電動車營收占比才可能達到 5–10% 以上,成為新成長引擎。

3. 獲利影響

代工毛利問題:鴻海在電動車上的定位仍偏向「代工廠 + 平台輸出」,毛利率不會像特斯拉或比亞迪這樣高,可能維持 5–8% 左右,比ICT代工略高,但仍不算亮眼。

政策補助+供應鏈整合:若政府提供補貼(研發、採購、稅負減免),加上國產供應鏈降低成本,鴻海有機會在初期獲利壓力減輕。

智慧座艙及車用電子:比起整車,鴻海在車用電子(顯示器、相機模組、連網晶片等)可能毛利率更高,政策扶植會讓這一塊率先提升獲利能力。

4. 總結

短期(台灣市場):營收貢獻有限,但有助鴻海鞏固「國產電動車龍頭」地位。

中期(國際輸出):台灣供應鏈成熟後,鴻海可將模式輸出海外,營收放大才會顯著。

長期(獲利結構):若智慧座艙、車用IC、電子零組件比重增加,獲利率會優於單純造車。

所以,這波政策的最大意義不是馬上帶來龐大獲利,而是幫鴻海電動車事業鋪一條「由台灣出發、進軍海外」的通路,中長期才會看到營收與獲利的明顯放大。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