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川普擬依「晶片數量」對電子產品課稅! 牙刷、筆電皆受衝擊,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正研擬一項全新關稅方案,考慮依照進口電子產品中所含晶片數量來課稅,企圖迫使企業將製造鏈移回美國。知情人士透露,計畫涵蓋範圍相當廣泛,從電動牙刷到筆記型電腦都可能被納入課稅清單,市場普遍擔憂這將進一步推高消費成本,加劇通膨壓力。商務部評估按晶片含量比例課稅,根據《路透》報導,這項方案尚未正式公布,細節仍可能有所調整。依照目前規劃,美國商務部將依產品中晶片含量的估計價值,按比例課徵關稅。三名知情人士指出,初步方案中,對進口電子產品的晶片相關價值擬課徵25%關稅;來自日本與歐盟的電子產品則可能被課徵15%。此外,商務部還考慮過讓企業透過在美投資獲得「美元對美元」的抵免機制,但僅限於將至少一半產能移回美國的公司。不過目前仍不清楚這項措施能否落實。白宮:美國不能依賴外國半導體,對於外界關注,白宮發言人德賽強調:「半導體對國家與經濟安全至關重要,美國不能依賴外國進口。」他表示,川普政府正採取「多面向策略」,包括關稅、減稅、放寬管制以及能源優勢,推動關鍵製造業回流美國。不過,知情人士也透露,商務部原本提議將半導體製造設備排除在關稅範圍之外,以免增加美國本土生產成本,但白宮對此並不滿意,因為川普一向反感各種豁免條款。專家憂心推升通膨 國內商品也難倖免,保守派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學家史崔恩指出,若依晶片數量課稅,將導致美國消費品價格全面上漲,「而這正發生在美國通膨率高於聯準會(Fed)2%目標,且仍在加速的時刻。」他也提醒,就算是美國本土製造的產品,由於關鍵進口零件需被課新稅,最終也難以避免漲價。川普近期關稅動作頻頻,這並非川普首次祭出強硬關稅手段。就在25日,他才宣布對品牌藥品課徵100%關稅,並對重型卡車徵收25%關稅,令一度平靜的國際貿易環境再度陷入動盪。事實上,今年4月,川普政府已對藥品與半導體進口展開調查,理由是過度依賴外國供應,對美國國安構成風險。川普8月時更直言,美國將對進口半導體課徵約100%的關稅,但對於已經在美國設廠,或承諾在美國投資生產的企業則予以豁免。這番話被視為直接向台積電、三星電子等海外大廠施壓,逼迫他們擴大在美布局。全球供應鏈恐再受震動,外界分析,如果該計畫付諸實行,將進一步衝擊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從生活必需品到高階電子產品,幾乎所有含有晶片的設備都難以倖免,短期內可能導致美國消費者面臨更高物價,也為全球市場增添新的不確定性。
這個「依晶片數量課稅」的新構想,如果落實,對台灣科技產業影響非常大。以下為分析:
1.台積電直接影響:台積電本身不出口成品,而是晶圓代工廠,主要客戶是美國(蘋果、輝達、AMD、超微、博通等)。如果成品(手機、筆電、伺服器)在美國被課稅,品牌廠會要求降低成本,轉而壓低台積電晶片代工價格,或要求更多在美生產。川普已明確點名半導體關稅「豁免條件」= 要在美國設廠,這等於逼迫台積電加速亞利桑那廠擴產。潛在影響:台積電美國成本高導致獲利率下滑(毛利率可能再被壓1~3個百分點)。如果台積電無法快速增加美國產能,可能面臨失去部分美國訂單的風險。
2. 鴻海直接影響:鴻海組裝蘋果 iPhone、iPad、MacBook 以及 PC、伺服器導致這些產品晶片數量極多(單台 MacBook 上百顆晶片,伺服器更多),課稅衝擊極大。由於鴻海大部分生產基地在中國、越南、印度,出貨到美國會被課重稅。潛在影響:蘋果等品牌勢必要求鴻海加速把產線移到美國(威州廠本來低調,可能被迫重新啟動)。若移轉不及,可能導致訂單流失給在美有產能的廠商(例如部分組裝交給美國 EMS)。短期內獲利率會受壓縮,除非美國給予「投資抵免」補貼。
3.其他台灣受影響公司,廣達、緯創、緯穎、英業達(伺服器及筆電組裝廠),出口美國的伺服器與筆電晶片數量多,關稅衝擊非常大。這些公司主要製造據點在中國與台灣,部分在越南、墨西哥,但美國本土產能有限導致短期衝擊獲利。和碩是蘋果 iPhone、iPad 次要代工廠,同樣面臨組裝產品課稅壓力。台灣IC設計公司(聯發科、瑞昱、聯詠等),不直接賣到美國消費者,但產品(手機晶片、網通晶片、螢幕驅動 IC)被嵌入終端品後出口美國 → 終端廠商會因稅負壓力壓低成本,轉嫁到 IC 廠,間接打擊 ASP 與出貨量。
4.總結:受害最深為鴻海(iPhone、MacBook、伺服器組裝,晶片數量多,對美依賴高),一樣受害最深的公司還有廣達,緯創,緯穎,英業達(伺服器、筆電出口美國),中期承壓的公司有台積電(毛利率被壓,需加速美國產能布局),聯發科、瑞昱、聯詠等IC設計公司(需求端被壓縮),相對受惠(如果美國給補貼),在美國已有產能的公司(台積電亞利桑那廠、鴻海威州廠若重啟)。增加墨西哥、印度產能的台廠,可能部分避開關稅壓力。川普依晶片數量課稅導致台灣公司風險程度排序表,從最受害到相對安全排列:台灣公司受影響風險排序,鴻海高風險因為獲利恐明顯受壓,iPhone、MacBook、伺服器等產品的晶片數量多,出口美國比重高。主要產能在中國,短期難完全轉移受關稅衝擊大。一樣高風險的公司還有廣達,緯創,緯穎,英業達(伺服器及筆電代工),出口美國的伺服器晶片密度極高(數百顆每台)。雖然有部分產能在越南及墨西哥,但不足以消化需求,關稅會直接壓縮毛利。風險最大的還有和碩,因為是蘋果iPhone、iPad次要組裝廠。與鴻海情況類似,但規模較小,受害次之。台積電中風險:毛利與出貨承壓,客戶(蘋果、輝達、AMD)產品被課稅導致要求降價或更多美國產能。美國廠成本高,毛利率恐下降1~3個百分點。長期會加速美國擴廠,但短期承壓。IC設計公司(聯發科、瑞昱、聯詠等)台積電晶片本身不直接被課美國關稅,但成品(手機、電腦)要課。客戶(品牌廠)可能砍單或壓價,出貨量與ASP受壓。日月光投控、力成、南茂(封測廠)等公司低風險:短期影響有限,主要出貨給晶片廠(TSMC、輝達、聯發科),不直接出口終端品。影響較間接,取決於客戶訂單變化。面板及零組件廠(友達、群創、欣興、南電)等公司,產品有進美國,但晶片含量不高,不會被當成「重點課稅標的」。受影響小於手機及伺服器供應鏈。總結:最受害的公司為鴻海、廣達、緯創、緯穎、英業達(高晶片密度成品所以關稅最重),次受害的公司為台積電(毛利被壓)、IC設計公司(出貨被砍或壓價),相對安全的產業為封測、PCB、面板(影響間接、晶片密度低)。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