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經濟部今天公布11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經濟部表示,今年上半年首次出現經濟成長率達6.75%,但同期用電卻負成長1.1%狀況;考量AI科技發展、美國對等關稅實施與深度節能計畫,估未來10年電力需求平均年增1.7%,較去年預估的2.8%有所下修。經濟部今天下午舉行11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記者會,提出未來10年(114年到123年)用電需求評估與電源開發規劃,由經濟部能源署代理署長李君禮主持。李君禮指出,主計總處估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6.75%,全年經濟成長率有望達4%,但上半年用電較去年同期呈負成長1.1%,「這是第一次發生」。觀察產業用電差異大,半導體用電需求增加、大概7%到8%成長,但傳統高耗能產業如鋼鐵、水泥、造紙、石化等產業用電量減少,總結來看,上半年用電呈現負成長。經濟部預估114年到123年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約1.7%,李君禮說,仍高於台灣過去5年的年均成長率1.33%,若跟其他產業競爭國相比,台灣未來用電年增1.7%,比日本年均成長0.6%稍高,但跟韓國年均成長1.8%用電趨勢相當。經部:明年11月再生能源占比2成、2030年3成目標不變,媒體關切,半導體與AI等用電量持續成長,但經濟部去年預估未來10年用電年增2.8%,今年卻下修到1.7%的考量。李君禮說明,主要有2點原因,首先是今年上半年首次出現經濟成長、用電需求下降狀況,讓今年基期較低,評估今年整體用電可能負成長或是持平,除非經濟成長、用電沒成長的狀態持續一段時間,才可能調整預測模型;第2是行政院核定深度節能推動計畫,預計4年可節電206億度電,也帶來一定成效。在電力供給規劃方面,經濟部指出,有關興達電廠9月9日天然氣管線洩漏事故,台電尚在進行安全檢查,因工程進度受到事故影響,預估興達燃氣新2號機延後到明年5月接受調度,這次供需報告務實評估台電公司台中、通霄、大林等電廠新建燃氣機組進度,也納入國光電力、麥寮汽電等最新民營燃氣發電計畫,預估2025到2034年燃氣機組淨增加12.2GW,可因應長期用電需求成長。至於跟供電評估的備用容量率,李君禮解釋,台灣近年白天有太陽光電支持,因此主要目標轉為滿足夜尖峰用電。114年夜間備用容量率約14.2%,已較去年改善,並朝15%努力,評估114年到118年夜間備用容量率介於11.3%到14.2%,119年以後會高於15%。
因為這次經濟部的電力報告數據裡確實反映出一個「異常現象」:經濟成長率高達6.75%,但用電卻負成長1.1%。這通常代表產業結構正在快速轉換,部分傳統製造業下行,而新興產業(半導體、AI)成長,但因能效提升與節能計畫,總體用電需求沒有跟上 GDP。
接下來我分三部分來分析:
1.這是否是川普關稅影響的前兆?短期觀察:目前台灣用電下降,主要原因是傳統高耗能產業(鋼鐵、水泥、造紙、石化)用電明顯下滑,而非AI及半導體。這些傳產行業與出口有很大關聯,若美國、歐洲需求減弱或關稅壁壘升高,它們會直接縮減產能,造成用電下降。川普因素:川普政府正研擬依「晶片數量」課稅,以及擴大對中國與亞洲商品的關稅範圍。這會衝擊電子成品出口(筆電、手機、電視等),而不是晶圓代工這種上游。若電子終端產品出口減少,將連帶影響到零組件(PCB、面板、電源供應器等)與傳統製造業。結論:用電負成長本身不能直接說是「川普關稅前兆」,但它凸顯了傳產出口的疲軟。如果美國關稅擴大,這個疲軟會惡化,可能轉化為經濟成長動能下滑。
2.受川普關稅影響的企業類型,高風險產業與公司(出口美國佔比高、產品中晶片數量多、或屬於傳統製造業):電子終端產品組裝廠:鴻海、廣達、仁寶、和碩、英業達,筆電、伺服器、手機都會被課稅(尤其是川普按「晶片數量」課稅的話)。面板廠與消費電子零組件:群創、友達(面板產品晶片數多,進美國會變貴)。傳統製造出口商:塑化(台塑、南亞)、鋼鐵(中鋼)、紡織(聚陽、儒鴻)、水泥(亞泥、台泥),成本高、產品毛利低,遇關稅壓力會失去競爭力。白牌品牌或 ODM 出口商:沒有品牌溢價,產品容易被替代。
3.相對不受川普關稅影響的企業,上游半導體製造:台積電、聯電、世界先進,他們出口的不是成品,而是晶片本身,美國即使課晶片稅,也更針對中國製造,而非台灣(美國AI供應鏈仍高度依賴台積電)。IC設計:聯發科、瑞昱、矽力,設計公司本身不直接出口成品到美國,影響有限。純內需型產業:電信三雄(中華電、台灣大、遠傳)、金融保險(國泰、富邦)、餐飲零售(王品、全家、統一超),幾乎不受美國關稅衝擊。再生能源與電力基礎建設:中興電、士電、風電及太陽能供應鏈 → 成長主要靠台灣國內能源轉型政策,和川普關稅關聯不大。
總結:這次「經濟成長高、用電下降」主要是傳產出口疲弱,這一塊正好是川普關稅衝擊最強的產業(鋼鐵、石化、製造業)。受影響最大:電子終端成品組裝(鴻海、廣達、仁寶)、傳產出口(中鋼、台塑、台泥)。影響較小甚至受惠:半導體製造(台積電)、IC設計(聯發科)、電信、金融、再生能源。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