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中國持續拋售美債,降至16年新低,大陸央行在持續買進黃金的同時也不斷在拋售美債。根據美國財政部最新公布的七月國際資本流動報告,大陸當月減持257億美元的美國國債,目前持有量已降至7307億美元,來到2009年以來新低。比起2013年11月1.317兆美元的歷史高點,已大減近四成五。上海第一財經指出,中國大陸近年減持美債,持有量於2022年四月跌破一兆美元後,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別減持1732億美元、508億美元、573億美元。今年以來,每月略有增減,但累計已減持283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七月美國公債前三大海外債主中,日本、英國均選擇增持。當月日本持有的美債為1.151美元,英國持有8993億美元。台灣持有規模約2998億美元,排名第十一,較六月增加17億美元。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對第一財經表示,今年以來,美國關稅政策引發市場恐慌,且美國財政狀況也受到國際社會廣泛擔憂,美債尤其是長債存在被拋售的現象,同時歐洲長債被拋售也對美債市場有所波及。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江振龍指出,中國減持美債的主因可總結為:川普對外加稅、對內減稅和擴大支出,以及聯準會獨立性受質疑使美元信用嚴重受損。與此同時,大陸央行則是持續增持黃金,即便黃金價格不斷走高仍連續十個月增持。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日前公布的數據,截至八月底,大陸黃金儲備達到7402萬盎司,較七月底又增加六萬盎司。溫彬表示,在全球政治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及聯準會降息預期下,黃金價格屢創新高,各國央行普遍加大購金力度。為追求外匯資產最大收益,中國減持美債、增持黃金符合市場化配置原則。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渺則對中國經營報表示,黃金作為非主權信用儲備資產,不受單邊制裁影響,能夠有效對沖美元等單一貨幣風險。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強、美元信用繼續弱化的背景下,黃金作為戰略儲備的配置價值不斷提升。董希渺說,黃金還具有高流動性特質,大陸央行連續增持黃金,除有助於進一步優化中國外匯存底結構,也有助於增強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
這對接下來的美債價格會有什麼影響呢?
中國持續減持美國國債(美債),並轉向增持黃金,這一行為對美債價格的潛在影響主要體現在供給增加導致的價格壓力上,但需考慮整體市場動態。以下從機制、近期影響以及未來展望來分析:
1、減持美債的機制性影響:
當中國作為主要持有者減持美債時,等於在市場上增加供給。如果需求無法完全吸收,這會壓低美債價格,從而推升收益率(因為債券價格與收益率呈反比)。例如,根據美國財政部2025年7月的數據,中國減持257億美元後,持有量降至7307億美元,創2008年以來新低。這可能加劇美債市場的賣壓,尤其在全球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專家指出,如果中國大規模拋售,美國政府借貸成本會略微上升,因為需支付更高利息來吸引買家。 此外,這可能導致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從而間接影響全球貿易和美債吸引力。
2、2025年的近期市場反應:
2025年上半年,受特朗普政府加徵關稅影響,市場一度出現美債拋售潮,10年期美債收益率從約3.75%升至4.59%以上,30年期收益率也觸及2023年11月以來高點。這被部分歸因於中國可能在亞洲交易時段拋售美債,導致夜盤收益率急升,市場流動性較薄時放大效應。 這種拋售不僅壓低債券價格,還可能波及股市(尤其是成長股估值)、房貸利率和消費者支出,增加美國聯邦赤字壓力。 然而,中國的減持並非孤立事件:如果快速拋售,中國自身也會蒙受損失,因為剩餘持有債券價值會下降,且人民幣升值不利其出口導向經濟。
儘管如此,2025年7月整體外國持有美債創9.159兆美元歷史新高,日本(1.151兆美元)和英國(近9000億美元)等國大幅增持,緩解了中國減持的衝擊。 這顯示美債市場韌性強,中國減持的邊際影響被其他買家抵消,總流入仍達582億美元。
3、對接下來美債價格的潛在影響:
短期(數月內):如果中國繼續減持(2025年以來已累計減持力度加大),美債價格可能面臨下行壓力,收益率維持高位或小幅上升,尤其若聯準會降息預期減弱或地緣風險加劇。這可能引發市場波動,但不會導致“災難性”崩潰,因為美債仍是全球安全資產,需求廣泛。
長期(半年至數年):影響取決於多因素,包括美國財政政策(赤字擴大可能加劇賣壓)、全球央行動向(如歐洲債市波及),以及中國的多元化策略(減持美債轉黃金有助對沖美元風險,但黃金價格高漲也限製其規模)。若其他國家持續增持,價格下行空間有限;反之,若貿易戰升級,拋售恐慌可能放大,導致收益率進一步走高。 總體而言,中國減持符合其資產配置原則,但對美債價格的淨影響偏負面卻可控,市場預計不會引發系統性危機。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