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10月24日!現存美中關稅或制裁與互相反制政策!


目前主要、在案的美中關稅或制裁與互相反制政策一一列出,並針對每一項給出(A)現況簡述、(B)會後(10月30日川習會)「取消或緩和」的機率估算(百分比)與理由。引用我找到的權威來源在每段後面標注(最重要的幾條我也在上方彙整引用)。這樣你能快速看到哪些項目最可能改變、哪些幾乎不可能改變。 重要來源(載入本分析的關鍵新聞或官方頁面),報導美方準備啟動以第301條為基礎的新調查。 USTR(美國貿易代表署)官方說明與 Section 301 資料頁。中國擴大稀土出口管制(2025年10月9日)。司法或財經法律與事業追蹤報導(關於中方對美國的報復性關稅與措施)。OFAC(美國財政部制裁計畫總覽)與美方出口管制資料。 專項清單(每項含現況、取消或緩和機率與理由)。

 1) Section 301 關稅(2018 起對中國的大規模加徵關稅)與其延伸或修改措施, 現況:美方自 2018 起對數百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 301 關稅,並在近年針對不同產業(例如海事、船舶、裝卸設備等)持續啟動或修改301行動;USTR也持續處理「排除」與四年檢視。近期有報導美方可能啟動新一波以301為依據的調查以評估中國是否履約。取消或緩和機率:暫緩或部分緩和40%或完全取消10%。理由:關稅是美方重要槓桿(能迅速對進口加稅),若中國在採購或具體履約上做出實質回應,美方可能選擇暫緩新增措施或延長某些排除;但完全撤銷現有大範圍關稅需重大政治與結構性保證,難度高。USTR 近期也在公告延長或要求對排除提出意見,顯示具操作空間但不等於會全面取消。

 2) 美國針對中國海事、航運與造船業的 Section 301 的新措施(船隻費用、港務費等), 現況:2025 年 USTR 已就海事及造船部門採取行動並公告具體執行方式(例如對外國建造船隻之費用徵收等執行細節)。同時中方也有因應性檢討。取消或緩和機率:緩和或修改25%或完全撤回5%。理由:這類措施直接針對特定產業與港口營運,屬「結構性政策」,在短期外交談判中較難全面撤銷;若雙方談出互惠方案,可能轉為互相調整執行細節或排除。

 3) 美國對中國高科技公司與機構的出口管制與實體清單(Entity List或EAR限制,例如對半導體設備、先進製程材料),現況:美國商務部(BIS)與財政部對一批中國企業(如在歷史上有華為或SMIC等)實施出口管制、提高授權門檻與實體清單限制;國會與行政部門也把先進半導體列為國安優先管制。取消或緩和機率:緩和10%或完全取消1%。理由:這些措施直接關係到國家安全與技術領先地位,不僅是貿易議題更牽涉國安考量。即便雙方達成貿易妥協,美方也很難在短期內大幅放鬆這類出口控制。若有任何緩和,多半是「例外授權」「有限性許可」或長期監督機制換取有限放行,而非全面解禁。

 4) 美國對若干中國軍工關聯企業或涉敏感科技公司之 OFAC或Treasury 制裁(或列入「Chinese MilitaryCompany List」等名單),現況:美方已有若干針對中國軍事相關企業或被認定有軍民融合嫌疑的制裁及限制。OFAC列表與相關制裁仍定期更新。取消或緩和機率:緩和10%或完全取消2%。理由:此類制裁同樣以國安、軍事風險為由,通常與人權或國安相關事由密切綁定,屬高度政治性工具,難以在單次雙邊會面後大幅解除。若有改變,通常是個案或臨時豁免(例如授權風險可控的民用貿易),而非整體撤消。

 5)中國對美國輸入的報復性關稅(農產品、能源、工業品等)與提高關稅率,現況:近年中國有對美國商品採取報復性關稅或限制(包括對部分農產品、能源、特定商品加稅或限制進口),並曾在2025年針對部分美貨提高報復率。取消或緩和機率:中度緩和35%或完全取消15%。理由:報復性關稅往往直接與雙邊談判相關,若會談標誌性地要求中方恢復美國採購(大豆、能源、飛機等),中方可能以逐步取消或暫時降低報復性關稅作為交換。但中國也會衡量國內政治與產業保護需求,故不會全部立即取消。

6)中國對稀土與重要原物料的出口管制(2025年擴大控制清單),現況:中國在2025年多次擴大稀土及相關加工設備等出口管制項目(近期有將多種稀土元素與加工設備納入需許可的清單),被視為重要的地緣政治籌碼。取消或緩和機率:緩和5%或完全取消1%。理由:中國把稀土列為「戰略資源」,並以國安為由加強管控——這一點是中方核心策略資源管控,很難在一次會談中撤回。相反,會談更可能是談判過程中的議題,若有讓步也可能是針對特定元素或給予長期供應保證的例外許可,而非全面取消。

 7) 美國針對中國投資的限制(CFIUS 或 FIRRMA 類型審查、對中國資本的特別審查), 現況:美國透過 CFIUS 與相關投資審查法規限制中國投資於敏感技術與基礎設施領域,並可要求撤資或限制交易。取消或緩和機率:緩和 10%或完全取消 2%。

 理由:此類措施以國安為由立法化或行政常態化,短期內不可能大幅放鬆;最多可能在非敏感領域提出行政層次的加速通過或個案豁免。

 8)兩國在金融市場的限制(如對中國金融機構的制裁、股市及債市准入限制或在美元結算上的限制),現況:雖然過去幾年有局部禁入或制裁,但金融市場的全面互動仍在進行(同時存在風險監管升級)。取消或緩和機率:緩和20%或完全取消5%。理由:金融互動牽涉全球系統性風險與監管需求,會談若伴隨監管互信或資訊共享協議,可能促成部分鬆綁,但全面解除高度不可能。

9)制裁個別官員或實體(例如因人權或南海問題而設),現況:雙方各有以個人或實體為對象的制裁名單(美方亦常以人權或安全理由列人)。取消或緩和機率:個案豁免或暫緩15%或全面撤除3%。理由:這類措施帶有象徵與政治訊號,要撤回涉及面子與國內政治成本;若會談有交換式妥協(例如換取重大貿易承諾),可能出現個案處理或暫緩,但全面撤除幾乎不可能。快速總結(按可能被「變動」的相對機率排序),1.最有可能變動(被緩和):報復性關稅(中方對美貨)、某些 Section 301 的「排除或延後」與關稅實施細節(若中方立即加強採購):機率中等偏高(約 30–50%)。2. 中等可能變動:海事或船舶相關 Section 301 措施(可能透過談判調整執行方式):機率中等(約25–40%)。3.幾乎不會在一次會談後被全面取消:高科技出口管制、稀土出口管制、國安性金融及投資限制與個人或軍事相關制裁:低機率(多數在0–15%區間)。為什麼會有「短期緩和但結構性衝突仍在」的常見情境?雙方都需要短期穩定(供應鏈、市場情緒),所以會談常會以「暫時互惠或監督機制換取暫緩制裁及關稅」作為短期成果;但關涉國安、產業保護與核心政治面(例如稀土或核心技術)不太可能在一次會談中放棄,故長期結構性競爭仍會延續。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