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10月27日!蘋果休斯頓廠AI伺服器出貨!

新聞說:蘋果休斯頓廠AI伺服器出貨,推動美國製造與私有雲運算布局,美國科技巨擘蘋果於日前宣布,已開始自位於德州休斯頓(Houston)的新工廠出貨首批人工智慧(AI)伺服器,做為該公司承諾在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計畫中的重要里程碑。這些AI伺服器將部署於蘋果全美資料中心,支援其私有雲運算(Private Cloud Compute;PCC)及Apple Intelligence服務。綜合路透(Reuters)、CNBC、Wccftech、Tom’s Hardware等報導,蘋果執行長Tim Cook在社群網站X平台上宣布,蘋果美製先進伺服器現已從休斯頓出貨至資料中心。營運長Sabih Khan補充指出,休斯頓廠提前啟用、進展順利,2026年將持續擴建並創造數千個就業機會。PCC是蘋果為AI時代打造的新型運算架構,結合裝置端模型運算和雲端備援,確保兼顧效能與隱私。用戶的iPhone或Mac需要額外運算資源時,數據會被傳送至PCC伺服器,強調不儲存或紀錄用戶資料的作業環境中處理,並在任務完成後自動清除,以維護用戶隱私安全。這些伺服器採用蘋果客製化晶片,雖未公開具體型號,但外界推測其可能基於M系列晶片設計,強調高安全性與AI加速能力。蘋果美製AI伺服器也是對川普政府重振美國製造業倡議的回應。Cook於2025年8月造訪白宮時,承諾將追加投資美國6,000億美元,涵蓋半導體研發、供應鏈部署及資料中心擴建。除休斯頓廠外,蘋果也正在北卡羅萊納州、愛荷華州、奧勒岡州、亞利桑那州及內華達州等地擴建資料中心。同時也與德州儀器(TI)、三星電子、環球晶圓及艾克爾等夥伴合作,打造本土端到端的矽晶片供應鏈。此外,蘋果也持續深化與康寧(Corning)的合作,採用美國製玻璃材料,並於密西根州立大學設立「製造學院」以培訓專業人力。相較於微軟(Microsoft)、Google等依賴GPU密集型雲端推論,蘋果PCC混合式AI運算策略,以裝置端處理為主、雲端加密支援為輔,兼顧效能和隱私,並降低依賴第三方硬體。業界分析指出,蘋果休斯頓廠AI伺服器出貨不僅象徵該公司AI生態系統邁向成熟,也意謂著在地緣政治壓力與供應鏈重組下,成功將研發、自製和雲端基礎整合為一體的關鍵進展。

這對台積電,鴻海及AI概念股營收及獲利有什麼影響?

蘋果休斯頓工廠AI伺服器出貨事件,對台積電、鴻海以及整體AI概念股的營收與獲利帶來正面影響,主要源於蘋果加大美國本土化投資的背景下,強化了供應鏈合作與AI需求拉動,但也伴隨部分成本轉嫁與地緣調整的潛在變數。

對台積電而言,這項出貨象徵蘋果加速AI基礎設施建置,間接推升其晶片訂單量。蘋果的AI伺服器採用自製M系列晶片,這些晶片主要由台積電代工生產,即使組裝移至美國,核心先進製程(如預計用於未來A20晶片的2奈米技術)仍高度依賴台積電的產能。 隨著蘋果承諾6000億美元美國投資,其中包含半導體研發與供應鏈擴張,台積電的亞利桑那州美廠將直接受惠,預計帶動2026年後的先進製程出貨成長,進而提升整體營收約10-15%的AI相關貢獻。 獲利面則更為樂觀,因為高毛利的AI晶片訂單能緩解先進製程的高成本壓力,分析師預估這將使台積電2025年毛利率維持在53%以上,不過短期內晶片價格上漲(如2奈米成本多出8成)可能導致蘋果轉嫁部分費用,略微壓縮台積電的議價空間。

鴻海的影響最為直接且強勁,因為該公司已與蘋果合作在休斯頓興建AI伺服器組裝廠,占地達25萬平方英尺,專門生產支援Apple Intelligence的設備。 出貨啟動不僅驗證了鴻海的美國布局成效,還加速其AI伺服器業務轉型,Q2淨利已成長27%至443.6億元新台幣,AI伺服器營收首次超越蘋果消費電子訂單,Q3更預期年增逾170%。 這將帶動鴻海2025年整體營收成長15-20%,獲利則因AI高毛利產品占比提升(預計達30%以上)而擴大,每股盈餘上看25元新台幣;同時,休斯頓廠的擴張也創造數千就業機會,強化鴻海在地供應鏈地位,降低關稅與匯率波動風險。 儘管蘋果傳統iPhone組裝訂單占比逐漸稀釋,但AI伺服器新藍海彌補了這一缺口,讓鴻海從「蘋果代工廠」蛻變為AI硬體關鍵玩家。

至於AI概念股整體,這事件強化了市場對美國製造復興的信心,帶動台灣AI供應鏈(如廣達、緯創、英業達等伺服器ODM廠)營收動能。蘋果的私有雲運算布局雖強調自製晶片,減少對NVIDIA GPU的依賴,但仍需大量周邊硬體與模組,預計推升AI概念股群體2025年營收年增20%以上。 獲利面受益於訂單滿載與價格上漲,平均毛利率可望回升至25-30%,近期股價已見資金回流效應,例如鴻海股價衝上18年高點。 不過,在地緣政治壓力下,若美國進一步推動「全美供應鏈」,部分低階組件訂單可能外移,導致短期波動;長期來看,這反而加速台灣廠商赴美投資,鞏固AI生態獲利來源。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