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10月31日!輝達在GTC大會演講的重點摘要!


以下是黃仁勳在該次 GTC 大會演講的重點摘要:

1. 推進「AI 工廠」概念與美國製造 

黃仁勳強調,AI 工廠正推動新一波的工業革命,並實現製造業回流美國。

Blackwell 晶片量產:宣布 NVIDIA 已成功在亞利桑那州開始量產 Blackwell 晶片。

美國本土供應鏈:具體展示了涵蓋亞利桑那州(台積電晶圓製造)、印第安納州(HBM 記憶體封裝)、德州休士頓(鴻海的 AI 基礎設施機器人工廠)的完整美國製造產業地圖。 

2. 下一代 AI 平台預告 

Rubin 平台:預告下一代 AI 平台「Rubin」將於明年(2026 年)量產。該平台將採用無電纜連接和液冷設計,進一步提升 AI 算力。

3. 機器人與「實體 AI」時代 

黃仁勳重申「屬於機器人的新時代已經到來」,並帶來多項機器人技術更新:

Cosmos 與 Isaac GR00T 模型:發表了用於世界模擬的 Cosmos Predict 2.5 和用於人形機器人控制的 Isaac GR00T N1.6 等基礎模型的更新,提升了機器人的推理和泛化能力。

開源資料集:發布了全球最大的開源實體 AI 資料集,包含自動駕駛感測器數據和 GR00T 訓練數據。 

4. 6G 通訊與量子計算突破 

與 Nokia 合作 6G:宣布與 Nokia 達成戰略合作,將 NVIDIA 的 AI 技術整合到 Nokia 的無線接取網路(RAN)產品組合中,共同推進 AI 原生的 5G-Advanced 和 6G 網路部署。

量子-GPU 互連:推出 NVQLink,一種新的互連架構,能夠將量子處理器(QPU)與 NVIDIA GPU 直接連接,實現低延遲的量子計算協作。 

5. 市場與產業影響 

反駁 AI 泡沫說:針對 AI 泡沫的爭議,黃仁勳明確反駁,認為大家正樂於為更智能的 AI 模型付費,並推動了 NVIDIA 市值突破 5 萬億美元。

強化合作夥伴關係:宣布與禮來(Lilly)在藥物研發、Uber 在自動駕駛以及 CrowdStrike 在網路安全等多個行業領先企業展開深度合作,將 AI 應用推向更廣泛的產業場景。


這次黃仁勳的 GTC 大會,其實是一場對「AI 產業鏈未來兩年趨勢」非常關鍵的宣示。雖然看似是 NVIDIA 的技術更新,但對 台股、台積電、鴻海 以及整體 AI 概念股,都隱含著相當明確的中長期利多。下面我用自然語氣、但有層次地幫你拆解整體影響。

一、整體大方向:AI進入「實體化時代」,這次的主軸是「AI工廠」與「實體AI」,代表黃仁勳要讓AI走出資料中心,進入製造、機器人、自動駕駛、網路通訊等實體世界。這其實意味著:AI不再只是軟體或雲端模型,而是開始驅動真實硬體需求的新一波浪潮。對台灣股市而言,這是非常明確的「第二波AI循環」開始訊號。第一波(2023–2024)是GPU和伺服器需求爆發;第二波(2025–2026)則是AI實體化與自動化設備擴張,將讓硬體製造鏈迎來新一輪成長。

二、對台積電的影響:地位更穩、長線利多,黃仁勳點名 NVIDIA 已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量產 Blackwell 晶片,而這些晶片是台積電製造的。這代表台積電美國廠的先進製程開始正式進入商轉,不再只是政治象徵或建設期。這對台積電的意義有三個層面:營收面:美國本地晶圓產能開始貢獻營收,NVIDIA 是首批實際下單客戶。結構面:AI 晶片的需求高度穩定,Rubin 平台(2026 年量產)仍會交給台積電代工,確保長線訂單。毛利面:Rubin 採液冷與高功耗設計,封裝技術更複雜,台積電的 CoWoS 與 SoIC 封裝毛利率將進一步提升。總體來看,這使台積電的AI晶圓與封裝業務成為未來三年的主力成長引擎,營收結構會更穩定,並帶動整個半導體族群的信心。

三、對鴻海的影響:從代工走向AI製造服務,這次演講裡,黃仁勳特別提到鴻海在德州休士頓的「AI工廠」,這不是隨便帶到的名稱,而是象徵鴻海成為 NVIDIA AI 工廠的核心合作夥伴。這件事的意義很大:鴻海不只是生產伺服器或組裝電腦,而是生產能生產AI的工廠設備本身。它的角色從「製造者」變成「AI製造方案提供者」,屬於高附加價值服務。未來這種AI工廠概念會被更多企業採用,鴻海的AI機器人、自動化設備、伺服器系統出貨都會受益。這將帶來營收結構的轉型,毛利率提升空間也比傳統代工更大。簡單說,鴻海正在走向「智慧製造界的台積電」。

四、對其他AI概念股的影響:新一輪供應鏈升級,Rubin平台採用「無電纜連接」與「液冷設計」,這兩項技術會帶來非常明確的連鎖效應:散熱廠(奇鋐、雙鴻、健策)將迎來新一輪升級需求。電源與機櫃廠(台達電、群光)受惠於液冷系統和高功耗設計。伺服器代工(廣達、緯穎)將迎接 Rubin 平台的換機潮。另外,機器人與自動化控制的題材也會重新受到市場關注。像上銀、亞德客、所羅門等公司,會因為 AI 工廠與 Isaac 模型的普及,迎來設備升級需求。而與 6G 與網通設備有關的公司(中磊、正文、聯發科),也會在 AI 原生網路應用落地後,獲得新的成長動能。

五、對台股整體的啟示:AI 投資週期延長到 2026 年以後,黃仁勳這次演講的最大訊號,就是「AI 泡沫不存在」——他認為市場願意為更強的模型付費,且企業的 AI 投資正在轉化成實際生產力。這句話對資本市場的意義非常關鍵:代表 AI 不是一時的題材炒作,而是逐步轉化成全球實體經濟的核心生產力。因此,台股的 AI 主題將從「短線 GPU 熱潮」變成「長線產業轉型」故事。
伺服器、散熱、封裝、機器人、製造自動化、光通訊,這些族群都會輪流進入新一波成長循環。

六、總結一句話,這次 GTC 大會標誌著 AI 產業的重心從「雲端」轉向「實體世界」。台積電會吃下更多高階晶圓與封裝訂單,鴻海會變成 AI 工廠的核心製造夥伴,而整個台股的 AI 產業鏈,將在 2025–2026 迎來第二波、規模更大的成長循環。這不只是題材,而是實質營收與獲利的擴張。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