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10月18日!經濟部編列460億元針對產業救助!

新聞說:立法院會17日三讀通過「中央政府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預算案」,總預算上限5,700億元,其中經濟部編列460億元針對「金融支持」、「提升產業競爭力」及「開拓多元市場」等3大面向提供「外銷貸款優惠保證加碼」、「中小微企業多元發展貸款加碼」、「研發轉型補助」及「爭取海外訂單」等4項措施,截至目前已有1,268家送件。經濟部日前已經移緩濟急部分預算科目,自8月7日全面開放受理4項美國關稅支持措施,支援業者金流訂單不中斷,人才技術再升級,截至10月16日已申請超過千件,韌性特別預算通過後,經濟部也會依簡便、快速、從優的原則,按照程序加速審查,讓業者及早投入升級轉型工作。考量因受美國關稅影響業者主要為中小企業及傳統產業,面臨多種情況不一的挑戰,為釐清業者面對的市場布局、經營管理與技術發展等問題,經濟部已籌組「產業競爭力輔導團」,邀請法人、學校專家顧問赴受衝擊廠商,進行訪視、診斷輔導,提供金融支持、經營管理、技術支援及AI導入等協助,如果廠商有需求,也可協助申請產業支持措施之補助。經濟部4項支持措施至10月16日止,上網或臨櫃申請情形如下:一、外銷貸款優惠保證加碼:協助受關稅影響企業取得外銷所需資金。中小企業每家可申請最高6,000萬元保證額度、保證成數最高9.5成、全額減免保證手續費最長2年,非中小企業則提供每家1億元保證額度、保證成數8至9成;目前已核保21件,核保融資金額約8.9億元。二、中小微企業多元發展貸款加碼:提供受關稅影響中小微企業低利貸款、融資保證及利息補貼等措施。提供最高3,500萬元貸款額度、利率上限2.22%,其中貸款金額在1,000萬元以內者利率減碼1.5%、期間最長6個月,貸款100萬元以內者保證成數一律為10成;目前已申貸360件,申貸金額35億元。三、研發轉型補助:提供受影響製造業研發創新及設備汰舊換新補助,朝雙軸轉型、技術加值、跨域整合等面向升級,個案補助每家最高500萬元,產業聯盟最高4,000萬元,企業自籌款須超過全案總經費50%,且全新設備購置費不得超過全案總經費40%;自8月7日受理申請後,目前申請中計547件,以金屬機電業最多,其次為民生化工業。四、爭取海外訂單:提供受美國關稅影響廠商補助,單一企業補助每家最高500萬元,2家以上聯合申請補助最高2,000萬元,補助標的包含於海外新設展示中心、服務(維修)中心及發貨倉庫等實體據點,或新增代理商、經銷商等,自籌款須達全案總經費50%以上;單家、多家僅能擇一申請。自8月7日受理申請後,目前已接獲340件廠商申請,申請案件產業別以機械設備、民生及金屬製造為主。

這能幫助傳產業解決川普關稅帶來的衝擊嗎?還是僅是杯水車薪,治標不治本?

整體來說這460億元特別預算對傳產業確實有幫助,但屬於「救急不救本」,也就是治標不治本。以下是深入分析:一、這項政策的真正定位,經濟部推出的四大方案,其實是 「短中期紓困+轉型啟動資金」,主要目的是: 讓企業現金流不斷鏈(撐過訂單下滑期), 協助中小企業維持基本生產與就業, 鼓勵有條件的廠商開始技術升級與海外布局:這些都是反應式政策應對突發的外部壓力,而非結構性產業改革。

二、為什麼說「治標不治本」?川普關稅(假設持續或升高)本質上是「結構性供應鏈風險」,不是靠貸款或補助能解決的。原因如下:關稅本身(成本上升),政府提供融資協助、減輕短期壓力,無法改變美國課稅政策,成本仍在,競爭力實質下降。市場重新布局(客戶轉移),「爭取海外訂單」補助可協助拓點,拓展新市場需時間、人脈、品牌信任,非短期可見效。技術升級(提升附加價值),「研發轉型補助」有助導入自動化或AI,多數傳產研發能量不足,自籌款門檻(50%)太高,小廠難負擔。企業體質問題(資本薄弱、低毛利),「中小微貸款」提供現金救急,延長生存期但無法改善根本獲利結構。國際供應鏈重組(去中化、美國製造回流),「產業輔導團」可提供策略諮詢,結構性改變非短期輔導能抵銷,部分產業可能被迫外移  。    

三、什麼狀況下,這些措施「有實質效果」?1.企業已有初步轉型計畫,政府補助可「加速」設備更新、導入AI、自動化。例如金屬加工、模具業若願意投入智慧製造,就能利用補助升級。2.小企業暫時卡在資金週轉問題,「多元發展貸款」可撐過營運緊縮期,不致倒閉。3.廠商已有意願拓展東南亞或歐洲市場,「爭取海外訂單」補助能減輕前期佈局成本(如開設展示中心)。換句話說,這些政策幫得了「願意動」的廠商,但救不了「撐著不動」的廠商。

四、真正的結構性解方,要「治本」,台灣政府恐怕還得走更長遠的三步棋:

1. 稅負對等或區域貿易協定:積極推進台美貿易協議(BTA 或台美 FTA)或 CPTPP 實質進展,降低關稅不利。    否則每次美國換政策都得再救一次。

2. 加速供應鏈區域重組:鼓勵台商分散生產據點,像越南、墨西哥、印尼設廠,維持關稅彈性。    政府可結合「新南向」與「供應鏈再定位」資金。

3. 協助傳產數位轉型與品牌升級: 若仍以「代工」為主體,面對關稅永遠被動。    轉向自主品牌、智慧製造、ESG產品,才有長期競爭力。

五、結論,短期效果,可幫助企業紓困、維持現金流與就業。中期效果,可促進部分企業升級與市場多元化。長期結構問題,無法抵銷美國關稅結構性衝擊,非根本解方。 整體評價,「止痛藥而非治療劑」,屬於必要但不足的因應措施 。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