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鴻海29 日宣布,將與輝達、Stellantis 和 Uber 四方合作,共同開發和部署全球 Level 4 自駕計程車服務。此合作中,輝達將開發並提供基於輝達 DRIVE AGX Hyperion 10 架構的輝達 DRIVE AV 解決方案,實現 Level 4 停車和 Level 4 駕駛能力;Stellantis 將設計、工程化並生產自駕車,使用其 LCV 平台和 STLA 小型自駕車準備平台,並整合輝達 DRIVE AV 平台。鴻海將與 Stellantis 合作,負責硬體和系統整合,以確保車輛架構的無縫銜接,Uber 則將運營自駕計程車服務,並用 Stellantis 生產的、搭載 NDAS 的車輛擴展車隊,推動自駕移動技術的大規模部署。此外,Level 4 自駕計程車包括強大的計算能力、智能電力管理、可靠的連接性和有效的熱控系統,並需要各種各樣的傳感器如LiDAR、雷達和多視角攝像頭,鴻海將其在高效能計算、傳感器整合和電子控制系統方面專業技術帶入此次合作中。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自駕移動技術是鴻海電動車計畫中的戰略重點,輝達、Stellantis 和 Uber 在這一領域的戰略合作和各自的優勢,加速了 Level 4 自駕車自駕計程車技術的部署。
這次鴻海與輝達、Stellantis、Uber 的四方合作,實際上是鴻海電動車與AI戰略正式融合的重大一步。它的影響要分短期與長期來看,因為對鴻海而言,這並不是單純的「造車合作」,而是進入「AI驅動的移動生態系統」。一、合作的本質:鴻海不是「代工車廠」,而是「AI自駕硬體整合供應商」,這次計畫裡,輝達提供的是 DRIVE Hyperion 10 平台,也就是整個自駕系統的「大腦」;Stellantis 負責車體設計與量產;Uber 提供實際的自駕車營運平台;而鴻海的角色,是在最關鍵的「中間層」——負責硬體架構整合、電子控制系統、感測器整合與散熱電力管理。這個角色比傳統代工要更高附加價值,因為它屬於「系統級整合」與「車用AI邏輯硬體製造」。鴻海靠的不是單純組裝,而是用自己的HPC、AI模組、車用控制器與散熱技術,把輝達的AI運算平台與Stellantis的車體融合起來。因此,這次合作讓鴻海的定位從「代工製造」升級為「AI移動硬體供應商」。二、對營收與獲利的實質影響,短期(未來1年內),這項合作主要處於開發與測試階段,量產還未開始。對鴻海整體營收的直接貢獻不會立刻顯現,最多是反映在少量開發案收入與AI模組出貨。但這個合作會強化鴻海在AI汽車供應鏈的地位,對未來幾年的訂單有槓桿效應。中期(2至3年內),隨著Level 4自駕車隊在Uber平台進入實際部署,Stellantis會需要大量車用AI硬體與系統整合服務。這時鴻海能穩定吃下兩塊生意:自駕車電控系統與熱管理模組供應。AI車載計算平台與輝達模組的整合出貨。這會使鴻海的AI營收(尤其是車用AI與伺服器)成長明顯,毛利率高於一般組裝產品。AI相關毛利通常能達到12%~15%,而鴻海一般ICT組裝僅約6%~7%。長期(3至5年後),若Uber的自駕車隊規模化(例如在美國、歐洲、日本同步商轉),鴻海就不只是提供零組件,而是成為主要的Level 4自駕硬體供應商。那時電動車相關營收會大量湧入,尤其是來自車體、控制器與整車系統整合的部分。這會讓電動車事業的營收占比快速提升,但獲利率仍不如AI產品高。三、AI及電動車:哪個獲利更大?從獲利角度看,AI的獲利率高、電動車的規模大。AI部分(包含車用AI模組與伺服器)屬於高毛利業務,產品技術門檻高、競爭者少,鴻海能憑藉與輝達的緊密合作,穩定拿到車用AI核心硬體訂單。這部分會在短中期(2025~2027年)成為主要獲利來源。電動車部分(車體、控制模組、熱控系統)屬於中低毛利,但量體龐大。當自駕計程車量產後,鴻海的出貨規模會顯著擴大,帶動營收占比大幅上升。只是電動車整車或零組件業務的毛利率通常只有8%~10%,獲利成長速度會慢於AI部門。因此,若要簡單歸納一句話:短期鴻海靠AI賺錢,長期靠電動車撐營收。四、整體結論,這次合作對鴻海是一個結構性轉折。它不僅讓鴻海站在全球自駕技術部署的第一線,也讓它在輝達AI生態鏈中,從伺服器製造延伸到車用AI。未來幾年內,AI相關的出貨(尤其是輝達Hyperion平台)將帶來更高毛利與穩定現金流,而隨著Uber自駕車隊的實際商轉,鴻海的電動車系統整合與零組件出貨會推動整體營收進入新一波成長期。簡言之,這次合作不只是電動車題材,而是「AI+電動車」雙引擎啟動的關鍵時點,短期財報亮點會在AI營收,長期市場想像力會在自駕車量產。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