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鴻海擬砸420億元採購AI算力設備,建置超級電腦中心,鴻海今天晚間公布重大訊息指出,董事會今天通過預算案,規劃從今年12月起至2026年12月止,投資不超過新台幣420億元,採購人工智慧(AI)算力雲端業務營業用資訊設備,以建置AI算力叢集暨超級電腦運算中心。鴻海指出,資金來源為自有資金,此次投資主要目的是擴展雲端算力服務平台,加速集團三大智慧平台發展。產業人士分析,這將是台灣近期最大的輝達雲端合作夥伴建設,未來除了鴻海以外,輝達、台積電、國科會,都可能使用相關算力。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先前透露,集團正規劃下一個5年計畫,他強調「AI應用才剛開始」,AI市場需求規模非常大,市場估算打造1GW等級資料中心得花至少500億美元,未來AI應用會進入各行各業,未來發展潛力可期。鴻海在10月中旬宣布,將攜手人工智慧晶片大廠輝達,在台灣高雄導入800 VDC電力架構,共同打造未來人工智慧工廠基礎設施,這將是鴻海推動AI產業升級重要里程碑,將成為集團AI伺服器、資料中心及再生能源整合應用的示範基地。在資本支出布局上,鴻海在8月中旬法人說明會中表示,今年上半年資本支出達到新台幣798億元、年增超過25%,今年資本支出維持全年成長20%以上的目標。鴻海研究院先前指出,鴻海集團積極自主訓練人工智慧基礎模型技術,打造智慧製造、智慧電動車、智慧城市等三大平台。鴻海研究院表示,訓練AI基礎模型,取決於企業內部資料量多寡,因為訓練基礎模型,需要龐大等級的資料量,除了資料量,還需要預算支持。鴻海在3月中旬宣布,鴻海研究院推出第1版具有推理能力的人工智慧繁體中文大型語言模型,透過導入AI大型語言模型,強化三大平台的數據分析效率。鴻海先前說明,輝達提供Taipei-1超級電腦及技術諮詢,讓鴻海研究院透過使用輝達NeMo人工智慧模型服務,順利完成模型訓練。
這對鴻海接下來的營收及獲利有什麼幫助?
這次鴻海宣布投入420億元建置AI超級電腦中心,其實是整個「AI產業鏈垂直整合布局」的延伸,而非單純的硬體投資。這筆投資對鴻海未來的營收與獲利潛力,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一、短期影響(2025~2026年),短期內,這420億元的資本支出不會立刻轉化為獲利,反而可能造成財報上的壓力,因為設備折舊與研發支出會先反映在成本端。但這筆支出同時也代表鴻海進入AI算力租賃與雲端服務的「上層價值鏈」,這是過去它缺乏的高毛利環節。目前AI伺服器業務已是鴻海2025年營收中成長最快的區塊(法人估年增約50%),建置超級電腦中心可望:讓鴻海自用訓練AI模型(減少外購成本);對外出租算力給輝達、台積電或政府單位(創造新收入)。也就是說,這420億元其實是在「買未來的毛利率提升空間」。二、中期影響(2026~2028年),鴻海的AI策略可視為三個平台的中樞:智慧製造:自家工廠導入AI模型進行品質檢測、良率預測、能源調度,預期可提升毛利率1~2個百分點;智慧電動車:AI超算平台能強化自駕與車聯網演算法訓練,讓MIH生態系更具競爭力;智慧城市及能源管理:AI運算中心可成為再生能源調度、交通與安防資料的後端支持平台。這三大平台的共通點是——都需要龐大且即時的AI算力,而鴻海過去只是硬體供應商,如今開始成為「雲端AI運算服務的提供者」。因此中期的潛在收益不只來自伺服器出貨,而是來自「算力服務、模型租用、資料分析方案」這些高附加價值項目。法人預估,只要鴻海能成功將AI算力外租給生態圈企業(如MIH車廠、合作醫院、製造客戶),這部分的年營收貢獻可能達300~500億台幣規模,毛利率約20%以上,明顯高於傳統代工業務。三、長期戰略意義(2028年以後),鴻海的最終目標不是單純當「AI伺服器製造商」,而是變成AI雲端基礎設施的供應者,甚至與輝達並肩成為區域AI生態節點。目前全台僅有少數單位(如輝達Taipei-1、台積電內部AI中心、國網中心)擁有類似等級算力。鴻海這次建置的超算中心若能穩定運作,未來不僅可提供外部租用服務,也能:增加與輝達、微軟、OpenAI的合作機會;提升國際AI生態鏈中的地位;成為鴻海從「硬體代工」轉向「AI服務」的關鍵轉折點。簡單說,這筆420億元的投資,是鴻海企圖建立長期獲利護城河的起點。短期不見利,但中長期可望推升整體集團毛利率、營收結構與估值重估。總結一句話:這次AI超級電腦投資是鴻海從「代工」跨向「AI雲端運算服務」的重大戰略動作。短期壓力可控,中期開始貢獻新收入來源,長期則有望改變鴻海的營運體質與估值模式。如果鴻海能順利將算力商業化,它將不再只是硬體製造商,而是AI時代的基礎建設供應商之一。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