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10月22日!地產大佬喊話5年內台灣房市不會好!

新聞說:「5年內台灣房市都不會好」,地產大佬喊話不買地,近來房市冷淡,據聞連號稱房市多頭總司令的興富發總裁鄭欽天(中)都暫停購地計畫。全台房市交易量驟降,被視為房市風向球的928檔期銷售個案數與總銷金額亦雙雙減少,總銷金額較去年大幅減少近3成;與房市未來興衰息息相關的另一大指標—建商購地積極度,也與過去幾年大不同,包含多位建商大老都紛紛喊話:暫不買地,可見對未來房市景氣的預期相當保守。央行遲遲不願放水,讓各大建商都感受到未來幾年房市難有表現空間。「928檔期為房市風向球,但對業者來說,在央行不放水的情況下,今年這場冷到發麻的秋季期中考,許多建商選擇直接放棄應試,導致推案大縮水。」另有建商以2014年央行祭出信用管制措施,政府又一併實施「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時,讓台灣房市冷凍長達5年的歷史來比擬,「未來5年內,台灣房市都不會好。」一位建商大老對朋友說。本刊調查,前幾年房市大好,建商積極獵地,甚至可用掃貨來形容,儘管土地價格屢創新高,建商買地仍不手軟,但在央行關上資金水龍頭、房市冷清一年後,向來「見地心喜」的建商們紛紛開始暫停購地。地價高昂、建築施工成本高漲,都是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日前,包括長虹建設董事長李文造與京城建設董事長蔡天贊,先後對外宣稱「暫不購地」;近期也傳出寶佳創辦人林陳海及茂德總裁張高祥2大喊水會結凍的地產大老,也先後對下屬說:「暫時先別買地了。」

以目前(2025年10月)可觀察到的數據與政策態勢來看,「未來5年台灣整體房市上漲的機率小於停滯或下跌的機率」。我估計——下跌或停滯(價格持平或回落)約65%;溫和上漲約25%;強烈上漲約10%。以下把我的判斷依據與會改變這個結論的關鍵風險/觸發條件都說清楚。為什麼我偏向「不會上漲」或「走弱或停滯」?央行維持緊縮或不鬆房市信用管制—央行最近多次決議維持政策利率並且沒有放鬆房市的信用管制(包含第七波管制),這會持續壓抑購屋需求與貸款供給。利率與貸款條件是短中期房價最直接的抑制器。成交量、推案大幅縮水—今年928檔期與上半年統計顯示推案件數與總銷金額大幅下降(928總銷年減約27%左右),而實際移轉棟數也出現兩成以上的年減,代表買氣明顯冷卻。缺乏交易很難支撐房價上行。建商態度保守、暫停購地—多家大型建商公開或被報導在目前環境下暫不購地(含興富發等),這表示未來供給節奏也可能放緩,但短期內信心低落會造成市場停滯、談判枚舉折讓機會增加。結構性壓力(人口與成本)—台灣人口結構(少子化、人口老化)與高地價、施工成本等長期因素,對中長期需求與利潤空間構成約束(這些是緩慢發酵的下行壓力)。哪些情況會改變這個判斷?(上漲的可能觸發),央行與銀行快速寬鬆(降息或放寬信用管制),令房貸大幅回溫→這是最直接能推高房價的政策變數。實質薪資與就業大幅改善(內需強勁),或有重大人口回流/新增就業集中帶動區域房市(像大型科技投資帶來集中就業)。嚴重供給中斷(例如土地供給驟減、建照/施工受阻)造成短缺型上漲。若出現上述一或多項強烈變化,上漲機率會顯著提高;但截至現在,這些情境的機率看起來並不高或未即刻成形。實務建議(如果你是買方,投資人或自住),短期(1–2年):若需自住,考慮利率敏感度(若你要貸款,估算負擔試算);若是投資,成交量低、持有成本高,風險增加。中期(3–5年):偏好「現金流與可租性強」或「地段抗跌」標的,避免高槓桿炒短線。若想抓機會:可以觀察央行政策、房貸利率動向、主要都市成交量與空置率。若出現明確鬆綁或利率下降訊號,再提高買進意願。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