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10月24日!美中領領將於30日在南韓會面!

新聞說:美國白宮23日表示,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30日在南韓會面。紐約時報則引述兩位知情人士報導,川普政府計畫針對中國未能履行其在川普首任期簽署之貿易協議中的承諾,展開新一輪貿易調查。這項調查最快可能於24日宣布,將由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依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啟動。301條款允許美方調查他國貿易做法是否損及美國利益,並可能為加徵中國進口商品關稅鋪路。不過,目前尚未作出最終決定。2022年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在購買美國飛機、大豆、能源、服務及其他產品方面,遠未達到當初的協議目標。歷史經驗顯示,此類調查往往需時數月,可能導致更多關稅並升高美中緊張局勢,但也可能是美方在「川習會」前累積談判籌碼的策略之一。USTR發言人拒絕回應。專家認為,川習會可能會嘗試穩定雙邊關係,但就在宣布雙方會見前幾天決定啟動調查,凸顯美中貿易戰帶來的經濟風險,可能對雙方企業造成嚴重影響。華爾街日報指出,重新討論第一階段協議可能會冒犯中國政府,尤其距高風險的川習會晤僅剩數日。不過,知情人士表示,美方此舉意在釋放明確訊號:無論協議簽署對象是習近平或其他外國領袖,美國都不會容忍任何違約行為。

川普和習近平30日會面後會結束所有的中美之間緊張的機率有多大?哪一些彼此制裁的政策會取消或是取消的機率有多大? 

川普與習近平於10月30日在韓國會面,以及美方準備依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對中國展開新一輪調查,的確是目前美中關係中非常關鍵的一刻。以下我從「會面後關係是否能全面修復」與「哪些制裁或關稅政策可能被取消或緩和」兩個維度,盡量基於現時資訊進行判斷與風險分析。當然,因為涉及高度不確定的外交決策,所有判斷都帶有「可能性」而非確定性。

 一、會面後兩國關係全面緩和的機率有多大?

有利因素,1.會面本身就是一個「重啟對話」的信號。報導指出川普與習近平10月30日在韓國會面這一安排已經確認。2.傳聞中美雙方都希望避免關係進一步惡化,尤其在全球供應鏈、科技、地緣政治等面向兩國互賴甚深。比如,在會前美中經濟官員已有接觸,旨在為會談鋪路。3.如果雙方達成具體讓步(例如中國在農產品採購或稀土出口方面作出讓步,美方相對緩和關稅立場),則關係退回高峰對抗的可能性會降低。報導中提到,中方若重啟採購美國大豆、恢復相關承諾,是會談期望之一。不利因素或挑戰,1.雙方矛盾根源眾多:不只是貿易協議的履行問題,還涵蓋科技競爭、軍事安全、供應鏈、稀土、對台、南海、制裁與反制裁。這些是結構性、長期的衝突來源。2.美國方面已經在啟動新的301調查,明確傳遞「中國必須履約否則將有後果」的訊息。這意味著即便會面成功,也不保證美方會立刻撤回壓力。3.中國方面要做出讓步可能會觸及其政策核心(如稀土出口限制、產業補貼、國內採購政策等),且讓步可能會被視為妥協或示弱,對其內部政治亦有風險。4.市場與企業的期待可能過高:即使雙方釋出善意,也可能僅是「暫時緩和」而非全面解除所有對立面向。 我的判斷,綜合以上,有比較高的機會「會談取得一定成果、雙方關係暫時緩和」,但「全面結束所有中美之間的緊張」機率 仍然偏低。我會估計大約20%–30%的機率可望達成一種較為「正常化但非完全恢復」的局面;而若要達到「雙邊緊張完全解除」的狀態,可能性更低,或許在 10% 以內。原因是:雙方都有動機緩和,但結構性矛盾沒那麼容易一蹴而就。美方手中已有談判籌碼(301 調查、關稅)、中方也有阻力(國內產業政策與對外談判地位)。

二、哪些制裁或關稅政策可能被取消或緩和?它們的可能性如何?下面按政策類型分析:(a)關稅或301條款新調查與已在案關稅,美國已準備依據第301條啟動對中國履約情況的新調查。若中方在會談中做出較大讓步(如恢復大豆、機構採購、稀土出口鬆綁等),美方可能選擇暫緩或緩和關稅,但會在監督機制中保留選項。概率:如果中國讓步,緩和或推遲新關稅的可能性中等偏高(約40%–50%)。若沒有讓步,則關稅可能反而上升。取消現有關稅的可能性低(約10%–20%)。(b)技術與出口管制(如稀土、半導體設備、實體清單),美國對中國的輸出控制、實體清單限制並非純粹貿易議題,亦涉及國安與科技競爭。過去政策顯示此類限制不易快速撤除。若會談中中國釋出關於「稀土出口限制」的讓步,也可能換來美方檢討部分管制,但要完全取消並不太可能。概率:緩和某些措施的可能性中等(約30%–40%),完全解除的可能性低(約5%–10%)。(c)中國對美國農產品或服務採購承諾的履行,若中國展現恢復採購大豆、飛機、能源、服務等承諾的意願,美方可能給予讓步,例如暫緩新調查、減少關稅、增加對話機制。這是雙方看似都願意推進的項目。報導中即指出這是雙方談判焦點。概率:若中方動作明顯,恢復採購承諾的可能性偏高(約50%–60%);而因此帶來的政策對應讓步(如緩關稅)約40%。(d)其他制裁或反制裁(如個人制裁、金融市場限制、實體清單),這類政策多與國安、人權、科技安全等交叉。即便貿易關係改善,也較少一次性全面解除這類制裁。概率:部分取消的可能性低(約 10%–20%),維持或進一步強化的可能性較高。

 三、結合分析:若會談達成「優於預期」成果,可能走向?假如會談中出現重大突破(例如:中國公開承諾恢復採購、放鬆稀土出口、與美方建立監督機制,美方則表示暫緩關稅並延後 301 條調查決定),則可能出現如下路徑: 中方擴大採購美國農產品、能源、服務, 美方取消或暫緩某些關稅,301 調查延後,雙方建立一種監督制度與對話機制,為未來談判鋪路,技術管制或出口限制仍留但有所緩和或交換條件被提出(例如中國在稀土或關鍵材料出口上作出讓步) 兩國關係由「高度鬥爭」轉為「競爭+有限合作」的狀態,但並非「全面友好」,這樣的情境出現的機率我估大約 30%–40%。

四、若會談未達預期或中方讓步有限,可能走向?美國可能立即啟動或升級301調查,新增或擴大對中國商品關稅。中國可能以對等或選擇性反擊(如擴大對美國農產品課稅、限制關鍵資源出口)來維持談判籌碼。 雙方緊張可能再度加劇,對全球供應鏈、科技生態、金融市場造成衝擊。 在此情況下,緩和的政策可能性非常低,甚至有倒退風險。這樣的情境我估其機率為約 40%–50%。

 五、總結,整體而言,「全面解除所有中美緊張」的可能性很低(約10%以下),「有意義的緩和或部分讓步」的機率較高(約30%–40%),若會談未果,「再度升級對抗」的機率則可能接近40%在政策層面:關稅緩和較有可能(如果中方讓步),而技術控制,實體清單或重大制裁的取消則機率明顯較低。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