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

8月1日!台灣關稅20%鴻海股價表現淡定!序言

 8月1日!台灣關稅20%鴻海股價表現淡定!作者:A大!今天外資群賣超台股70.65億,投信買超台股7.88億,自營商買超台股3.72億,三大法人合計賣超台股59.05億,外資群期貨空單增加5893口,期貨留倉空單39537口,三大法人期貨留倉為空單3202口,今天台股成交3,930億,下跌108.14點,跌幅0.46%,收在23434.38點,電子下跌8.94點,跌幅0.67%,收在1330.47點,金融上漲13.3點,漲幅0.63%,收在2120.47點。最近外資群押寶台灣關稅率僅會15%,今天算是跌破眼鏡了,今天外資群賣超70億,加碼期貨空單5893口,雖然台灣政府說這僅是暫時的稅率,但外資群也不是第一天短線投機,外資群知道各國政府說的話能聽,狗屎就能吃,外資群就是以目前關稅為準,即然現在台灣被課徵20%,外資群就會暫時把現股賣掉,先加碼期貨空單避險,畢竟接下來還有半導體關稅要談判,也就是接下來一兩周的事了,今天早上韓國股市大跌,這時會有人覺得奇怪,台灣關稅率20%,不是比韓國15%高嗎?對韓國不是利多嗎?為什麼韓國股市開低跌2%,最終還收跌3.56%,台股則是開低下跌374點,最終僅小跌108點,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呢?難道是國安基金護盤嗎?今天三大法人合計賣超59億,確實有少部份的散戶今天進來撿外資群的屍,不過就僅是少部份,外資群今天賣超台積電3792張,所以都是賣超台積電,今天韓國股市之所以會下跌,原因是韓國政府擬調高法人稅並恢復證券交易稅率,包括1.法人稅調高1%,這會讓企業利潤受壓,2.證券交易稅率恢復至0.2%,這會造成交易成本上升,3.資本利得稅門檻降低,這會造成更多投資人多繳稅,這有一點像台灣的證所稅了,不過韓國是有超過2400萬才要繳,韓國的稅改也不僅有壞消息,4.股利稅率降低,將高股息企業的股利稅率從45%降到35%,這對長期投資人來說是好消息,韓國今天下跌就是在跌這個,原本買賣股票不用交易稅,現在要恢復到0.2%,這還是比台灣便宜,台灣賣股票要繳給政府0.3%,一早確實有可能散戶看到韓國股市大跌,就覺得今天台股也要大跌,結果韓國下跌是有其他的原因,韓國股市從4月9日的低點到昨天上漲了四成多,台灣股市上漲了三成五,所以韓國股市反彈的確實也比台灣兇猛,下星期外資群佈局好期貨空單,有可能就會開始賣股票了,之所以我會這樣推測,原因就是從4月23日到今天,外資群合計買超了近六千億,這些股票是由散戶賣出來的,那為什麼散戶會賣呢?原因就是怕7月9日川普要實施全球對等關稅,怕台灣被課徵32%,結果7月9日到了後,又延遲到8月1日,散戶就繼續賣出股票及觀望,今天台灣被課徵了20%的關稅,比日本及韓國高,台灣政府解釋僅是暫時性,不論最終是被課徵15%也好,20%也罷,對散戶來說都少了不確定因素了。

大部份的散戶都是金魚腦,事情發生過後他們就忘了,散戶只會怕還沒有發生的利空,也就是川普說要課徵全球對等關稅,散戶因為4月7日到4月9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這三個月以來都是站在賣方,不論股市上漲也好,股市下跌也罷,散戶始終都是站在賣方,今天川普關稅明朗,只要外資群讓指數整理一陣子,或是下跌個三百點,五百點,甚至是一千點,等於就是讓散戶覺得自己撿到便宜了,散戶就會開始進場,今天三大法人賣超59億,很明顯就有少數的散戶開始進場了,之所以數量不多,原因是八月中前還會有半導體關稅,外資群接下來也是要想辦法去渡過這個利空,之前我就和大家說,要是你會怕川普關稅或半導體關稅,那你就不要進去和外資群換手,也不要勉強買,以鴻海來說,很多價值投資者手上都持有一大堆股票,反正不要勉強買,那外資群就會買到股票,這些股票是從一些之前套牢,然後看到解套就賣的散戶手上買回去的,只要價值投資者不要硬去把外資群買到的股票買過來,那川普對等關稅生效前後也好,半導體關稅生效前後也罷,這都是外資群及主力自己要去煩惱的,最近大家應該有見識到外資群及主力自己的股價自己拉抬及護盤的威力吧,外資群及主力知道現在鴻海外面有散戶等著要買,而且買盤接近五十萬張,所以外資群及主力只有撐過川普關稅及半導體關稅,才有可能用一百八十元以上的價格把股票賣給散戶,我這樣說好了,今天有人會向外資群及主力以一百八十幾元的價格買股票嗎?我敢說一定是很少的,我敢這樣說的原因也很簡單,今天三大法人是買超鴻海13646張,所以今天川普關稅出來,一早鴻海股價下跌三元開出,大部份的散戶依舊還是站在賣方,到什麼時候市場的散戶會開始買鴻海呢?一來就是要讓散戶中錨定效應,也就是讓鴻海股價持續上漲,最好就是讓散戶覺得鴻海股價來到181.5元了,前幾天鴻海股價最高來到178元,跌到171元就有散戶進去買了,外資群及主力這一波鐵定要護到川普關稅及半導體關稅結束,而且結束後還要再撐著幾天,一兩周,後面讓個利,也就是跌個三元,五元,八元甚至是十元的,這樣散戶就會開始進到鴻海中大買了,也許拉抬到一百八十幾元,一百九十幾元,甚至是兩百多元,接著向下讓利一點,散戶就會進場買了,大家可以從外資群的玩法學經驗,多觀察就會知道為什麼自己當散戶時會這麼容易賠錢,原因就是一買一賣成交易,三大法人買的是散戶賣的,三大法人賣的是散戶買的,三大法人買了後會拉抬及護盤,三大法人賣了後會壓制及摜殺,大家應該會發覺三大法人買了二十七萬張,散戶一直賣,天天賣,賣不停,結果鴻海股價就一直漲,天天漲,漲不停,散戶賣了後就在外面漫罵及恐嚇其他散戶,結果其他的散戶信了低級投機客的鬼話,就便宜的把股票賣出,外資群及主力就買到更多,當外資群及主力買到很多股票時,他們依舊會一直拉抬及護盤,就會有愈來愈多的散戶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倒楣,自己買的時候就一直跌,天天跌,跌不停,賣的時候就一直漲,天天漲,漲不停,這就是簡單的籌碼理論,也就是所謂的統計。

今天鴻海上漲3.5元,股價收在181.5元,開低走高收最高,成交量來到65227張,外資群買超10578張,投信買超1832張,自營商買超1236張,三大法人合計買超13646張,從4月11日以來散戶一直處在很謹慎的階段,股票都是被外資群及主力買走,近幾周我們追蹤鴻海的集保股權分佈,千張以上的超級大戶買了二十幾萬張,這些股票都是由散戶手上賣出去的,鴻海股東人數也減少了八萬多人,之前我就說過,外資群及主力能在年線一百七十幾元買到很多鴻海股票,很多散戶持有了一年的鴻海,最近回本就賣出,這也是為什麼大部份的散戶進到股市會賠錢的原因,他們都是進到股市中回本的,之前廣達上漲後,我就和大家說按照廣達的位階,鴻海股價上漲到一百八十幾元也是很正常的,那時鴻海股價才一百五十幾元,時間一兩個月過去了,鴻海股價確實就回到一百八十幾元,很多散戶中了錨定效應,他們心中的錨點就是112.5元,所以上漲到122.5元,132.5元,142.5元,152.5元,162.5元,甚至是172.5元,散戶就會覺得鴻海已經上漲了10元,20元,30元,40元,50元,甚至是60元,要是把除息的5.8元算進去,散戶覺得鴻海已經上漲了74.8元,差不多上漲了66.48%,這就是錨定效應的威力,要是鴻海股價從234.5元下跌,散戶就會覺得鴻海股價跌了10元,20元,30元,40元,50元,之前鴻海股價跌破兩百元時,一狗票散戶在買,跌到190元,180元時就開槓桿拼命買,跌到170元甚至是160元時就說是超級甜甜價,但有趣的事是,跌到112.5元後再漲到160元,散戶就覺得上漲好多了,要賣一趟,未來川普關稅及半導體關稅明朗後,鴻海股價一樣會在高檔打一個錨點,也許是一百八十幾元,一百九十幾元,甚至是兩百多元,接著只要下跌個三元,五元,八元,十元時,散戶就會覺得已經下跌很多了,進到鴻海中投資的人,在上漲及下跌時都能注意一下外資群及主力的行為,才不會中了錨定效應,而且你常觀察外資群玩波段策略後,就不會在那好傻好天真的覺得短線賺差價就是簡單的低買及高賣,當你想要玩短線時,就是要和三大法人及其他散戶勾心鬥角,這是零和遊戲,是你死我活的遊戲,一些散戶自我心理面不健全,資金也有弱點,常常喜歡演內心戲,這種人進到股市玩短線就是送錢的肥羊罷了。

文章主題內容如下

1、台灣關稅20%鴻海股價表現淡定! 

2、 iPhone熱銷蘋果營收成長三年多來最強!

3、鴻海訓練AI模型打造3大智慧平台!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8月1日!台灣關稅20%鴻海股價表現淡定!

鴻海主力籌碼分析,今天買超第一名的是瑞銀,買了10636張,第二名的是摩根大通,買了2970張,第三名的是群益,買了2236張,第四名的是統 一,買了2059張,第五名是美林,買了1559張,今日賣超,第一名的台灣摩根,賣了2596張,第二名的是美商高盛,賣了1563張,第三名的是港商野村,賣了1193張,第四名是富邦新店,賣了900張,第五名的是國泰敦南,賣了749張,今天買超第一名的是瑞銀,一開盤鴻海股價下跌時,大家覺得是誰護盤買上去的呢?沒有錯,就是美林,一早美林在175元買了206張,175.5元買了174張,176元買35張,176.5元買了34張,177元買了198張,177.5元買了143張,一早鴻海股價下跌時,美林就是發揮了自己的股價自己護盤,早上凱基台北看到有買盤在護盤或買超鴻海,凱基台北也跟著買,所以大家就看到鴻海股價從下跌3元,也就是175元開始反彈,瑞銀是從176.5元開始小買的,就是幾百張的買,大家今天有看到180元出現大單連發,這是瑞銀買的,瑞銀180元買了4803張,向上180.5元到181.5元瑞銀也買了近四千張,所以今天鴻海股價從180元開始都是瑞銀跪下買回的,當瑞銀跪下來時,凱基台北就賣出手上持股,完成了一買及一賣,買四千多張,賣四千多張,賺了462萬,美林看到鴻海漲上來時,也有稍微賣出一些股票,美林怕是散戶追的,漲上去先賣一點掉,要是跌下來能再護盤,結果美林當沖也是賺了299萬,還買超了1559張,這也是我之前和大家說的,股票如果在外資群手上,他們會拉抬及護盤,一早市場看到台灣被課徵20%,就相對的悲觀,還有一些散戶一早就在那說要作空,這種就是傻蛋一個,台灣被課關稅和鴻海有個毛關係,鴻海根本沒有多少營收是從台灣出口到美國的,要是這一波買的是散戶,一早散戶會做的事就是恐慌的殺出,因為看到韓國及日本僅被課徵15%,台灣竟然被課徵20%,散戶就會覺得死定了,完蛋了,要是宣布全球關稅稅率前是散戶大買,今天鴻海鐵定會跌五元以上的,一早鴻海先跌三元,美林就進場護盤了,要是這一波是散戶買,一早鴻海下跌三元,散戶就會開始先跑先贏,鴻海股價就會從下跌三元變四元,再來五元,也許盤中會跌更多,最終是會漲一點回來,但至少就是要跌個5元交朋友,今天美林護盤後,引發了瑞銀跪下來認錯回補買盤,瑞銀買了一萬多張,硬生生的把鴻海從下跌3元變成上漲3.5元。

從4月11日到昨天鴻海買賣超前五名如下,買超第一名美林買超95,557張,第二名富邦買超75,211張,第三名摩根大通買超61,403張,第四名美商高盛買超35,326張,第五名港商麥格理買超33,097張,賣超第一名新加坡商瑞銀賣超15,626張,第二名香港上海匯豐賣超9,009張,第三名元大-台北賣超8,584張,第四名港商法國興業賣超8,553張,第五名元富賣超7,263張,大家有看到瑞銀光從4月11日到昨天就賣了15626張,這一波鴻海從112.5元反彈到180元,瑞銀一直都是站在賣方,今天瑞銀買超了10636張,買在179.85元,再加上0.7元的交易稅及手續費,還有5.8元的除息,瑞銀等於是買在186.35元,瑞銀從4月11日到昨天平均賣在150元,賠了36.35元,今天止損了一萬張,賠了三十億,這三十億就是被美林賺走了,這還沒有完,從今年1月到4月10日,瑞銀賣了49766張,平均賣在171.5元,前幾天我有說第一季外資群平均賣在一百七十三元,合計五十五萬張,其中有十一分之一就是瑞銀的賣的,瑞銀第一季賣的已經從對的變錯的,當初我就說過,外資群可以很兇很猛的賣出五十萬張,賣出一百萬張把鴻海股價打下去,但他們要更低的買回來才算成功,去年第四季瑞銀賣了8479張,賣在203元,瑞銀是可以安慰自己今天買的是202元賣的部位,接下來瑞銀有兩個選擇,一是把今天買到的一萬張下星期一拿來摜殺,這樣就能救第一季賣在一百七十幾元的五萬張,另一條路就是含淚繼續買,這幾天我有和大家說過,一百七十幾元到兩百元是大部份外資群賣出的成本,只要高過這個價格他們就算是賣錯了,其中有一些外資群甚至是借券來賣出的,瑞銀如果下星期一把一萬張拿出來賣,確實能讓股價下跌個五元甚至是七元,但其他的外資群看到鴻海又跌到175元,又回到他們的當初賣的成本,有可能會買回來,這樣瑞銀好不容易買到的一萬張又會被其他外資群買回去了,接下來關稅不確定因素剩下半導體關稅,也就是八月中的232調查,外資群能買到大量股票也剩下兩星期了,大家不要忘了,散戶賣了二十七萬張,還有拿到股息能買二十幾萬張,這些潛在買盤也是在等半導體關稅明朗,要是外資群及主力不趁著接下來兩周買,很有可能八月中之後又要和散戶搶著買了,散戶五十幾萬張的買盤,很有可能又把鴻海股價向上衝破兩百元,賣出的外資群等於是拿了一百萬張股票打水漂了,當初拿了一百萬張股票把鴻海股價從兩百多元摜殺下去,沒想到一年過後鴻海股價又漲回去了,重點是外資群賣出的一百萬張股票完全沒有買回,外資群目前的持股水位剩下34.1%,記得在2019年時,外資群持股水位還有48%,這幾年鴻海獲利能力持續提升,外資群手上的股票則愈來愈少,真的就是很悲情。

新聞說:台灣關稅20%對台產業衝擊4大慘業出爐,經濟部ITIS報告一次看,美國對台灣啟動20%對等關稅,將直接推高台灣出口至美國的產品成本,對中下游製造業構成明顯壓力。研究分析指出,此舉不僅可能壓縮企業獲利,還可能重塑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三立新聞網》取得經濟部ITIS報告,其中就產業別衝擊及未來可能風險作出全面評估與因應。貿易面:價格競爭承壓,報告認為,20%對等關稅將導致我國輸美產品價格上升,對工具機、模具、塑膠製品與電子材料等產業影響尤為顯著。這些領域中,日本是台灣主要競爭對手,當前日本對美對等關稅僅15%,再加上日圓持續貶值,將使台灣產品價格競爭力進一步弱化。此外,業者可能透過第三地轉運、變更原產地來降低關稅負擔,這將導致貿易流重新配置,並增加企業營運複雜度。半導體等高階電子產品目前仍受《232條款》管理,不在20%對等關稅範圍內,但市場仍須關注美方後續調查與關稅政策變動。投資面:外移壓力升高,面對關稅壓力,企業可能加速將產線移往美國或關稅較低的國家,以維持出口競爭力。此舉可能引發產業外移,削弱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並降低國際資金對台灣的投資意願。技術面:創新能量稀釋,由於日本的關稅優勢,台灣企業可能傾向在日本或美國投資設廠與布局研發中心,相關人才與技術資源也可能隨之外移。長期而言,台灣本土產業創新能力恐遭稀釋,特別是抗衝擊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可能面臨生態系出現技術缺口的風險,進一步削弱整體產業韌性與競爭力。

A大回答:之前我就一直和大家說,在台灣關稅公佈之前散戶鐵定是不敢買的,從4月11日到昨天,外資群合計買超192100張,投信買超91357張,自營商賣超10721張,三大法人合計買超272736張,其中投信買超的91357張中有近八萬張是高股息ETF的0056及00918買的,剩下的就是市值型ETF買的,外資群買超的192100張中,有十萬張是美林買的,三萬多張是港麥格里買的,三萬張是高盛買的,剩下的就是大摩,小摩,花旗環球,台灣匯立等買的,當然還是有一些外資群還是站在賣方,三大法人買的二十七萬股票一定就是由散戶賣出來的,散戶除了賣出二十七萬張股票外,七月三十一日又領到股息,扣掉郭董,外資群後,至少百萬股東是能領四百多億,買個二十幾萬張也不是什麼問題,這一來一回會有五十幾萬張的潛在買盤,外資群及主力也是懂我說的這道理,所以在除息之後就一直讓鴻海股價很強勢,今天一早美國宣布台灣關稅率20%,台股指數跌四百多點,散戶以為自己能撿到外資群的屍了,一早鴻海股價最多下跌三元,來到175元,我只能說,鴻海的周線176.3元,月線166.45元,季線159.66元,近一季散戶平均是賣在159.66元,跌到175元散戶根本就撿不到什麼便宜,外資群也沒有打算讓散戶買更便宜的鴻海股票,沒多久就把股價向上拉抬到180元,尾盤收在最高點的181.5元,而且這幾天我一直說外資群在200元賣了20萬張,在一百七十幾元賣了五十五萬張,因為有背骨仔美林先買了十萬張回來,剩下的外資群根本不知道美林接下來會買還是會賣,與其被美林牽著鼻子走,外資群不如按著自己的成本去操作,對於資金比較大的外資群及主力來說,他們買賣是會影響股價走勢的,之前我就說過,外資群中就剩瑞銀打死不跪下來,但如果你是瑞銀的主力,你看到美林買了十萬張,最近又在那小賣後買,一付就是想要洗盤,加上還有其他的外資群及主力也紛紛的跪下來買回,那你會不會想要先買回來一些呢?今天瑞銀的行為證明瑞銀會想要買回一些,有可能瑞銀當初就是因為川普關稅去放空或賣出鴻海股票,今天台灣被課徵20%關稅,瑞銀當初放空及賣出的理由消失了,當然就是要開始買回。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8月1日!iPhone熱銷蘋果營收成長三年多來最強!

新聞說:蘋果iPhone賣得好!蘋果營收成長三年多最強,盤後漲2%,蘋果31日盤後公布上季 (2025 年第 3 季,6 月底止) 財報輕鬆打敗市場預期,整體營收成長 10%,是 2021 年 12 月以來最佳單季表現,iPhone 業績意外亮眼,反映消費者為了規避美國總統川普關稅而出現的提前採購潮,盤後股價應聲上漲逾 2%。展望本季 (第 4 季,9 月止) ,蘋果預期,本季的營收增幅將為「中至高個位數百分比」,優於分析師所估的 3%。此外,服務業務的成長將接近本季的 13%,而且即使把關稅帶來的成本納入考量,毛利率仍將介在 46%到47%。蘋果執行長庫克表示,上季關稅導致成本額外多出 8 億美元,這比蘋果 5 月時預估的9億美元低。至於本季,蘋果認為在沒有其他變化的情況下,關稅成本約11億美元。庫克說:「無論用什麼指標看,這都是表現卓越的一季。」截稿前,蘋果盤後股價上漲約 2.2%。該股周四稍早收盤報每股207.57美元,今年來累計下跌約15%,遠遠落後於輝達、微軟等其他重量級科技公司。

2025年到6月28日為止財報關鍵數字及LSEG 訪調分析師預期

稀釋後 EPS:實際1.57 美元 分析師預期 1.43 美元 

淨利:實際244.3 億美元 (年增 13.9%)

營收:實際940.4 億美元 (年增 10%)  分析師預期 895.3 億美元 

毛利率:實際46.5% 分析師預期 45.9%

各終端產品表現 分析師預期. 分析師共識預期

iPhone 營收:實際445.8 億美元 (年增 13%) 分析師預期 402.2 億美元

Mac 營收:實際80.5 億美元 (年增近 15%) 分析師預期 72.6 億美元

iPad 營收:實際65.8 億美元 (年減 8%) 分析師預期 72.4 億美元

其他產品營收 (含 AirPods 和 Apple Watch):實際74 億美元 (年減 8.64%) 分析師預期 78.2 億美元

服務營收 (含 iCloud、Apple Music、Apple TV+):實際274.2 億美元 (年增 13%) 分析師預期 268 億美元

庫克表示,上季營收成長的 10 個百分點當中,約有 1 個百分點來自是因為消費者在關稅前的提前採購。

iPhone 依然是蘋果最重要的業務,營收成長 13%。庫克表示,iPhone 16 比去年同期販售的前一代 iPhone 15 更受歡迎,銷售增幅達到「強勁的兩位數百分比」,他特別提到現有用戶熱衷於升級到新手機。蘋果 2 月還推出新的平價手機 iPhone 16e,也帶動買氣。Mac 則是所有業務中成長最快的領域,年增近 15%。蘋果在上季快要開始之前,發表了新版 MacBook Air 筆電,以及 Mac Studio。服務業務,也就是包含保固、內容訂閱、與 Google 許可協議以及 iCloud 的這一塊,營收成長 13%。庫克特別點出 iCloud 的訂閱成長,並透露 App Store 上季的營收增幅為「兩位數百分比」。iPad 和「其他產品」是上季表現比較弱的環節。iPad 營收下滑 8%,儘管在 3 月、也就是上季季初推出平價版 iPad,也未能顯著激勵買氣。「其他產品」主要是穿戴裝置,包括 Apple Watch、AirPods 等配件,上季營收下滑逾 8%。

在「其他產品」這個類別,蘋果面臨最大的障礙可能是 Vision Pro,這款耗時近十年、投入數十億美元研發的裝置,售價高達 3499 美元。儘管其價格不菲,但對穿戴裝置的營收幾乎沒有實質助益,業績表現也不如預期。蘋果計劃在今年稍晚推出配備新晶片的升級版本,但重大產品變革預料要到 2027 年才會出現。

各地區銷售

美洲:411.98 億美元 (年增 9.3%)

歐洲:240.1 億美元 (年增 9.7%)

大中華:153.7 億美元 (年增 4.4%)

日本:57.82 億美元 (年增 13.4%)

亞太其他:76.73 億美元 (年增 20%)

蘋果在大中華地區表現亮眼,營收年增 4% 至 153.7 億美元,優於市場預期的152億美元,扭轉前兩季的低迷表現。在蘋果的會計年度第1季期間,大中華地區的營收下滑了 2%。庫克表示,中國補貼手機裝置的政策,幫助帶動蘋果在大中華地區的業績。庫克說:「我們觀察到全球大多數市場都在加速成長,包括大中華地區以及許多新興市場。」

韓國股市今天下跌3.56%,和韓國政府擬調高法人稅並恢復證券交易稅率有沒有關係?

韓國股市(KOSPI)今天(2025年8月1日)下跌3.56%,確實與韓國政府提出的2025年稅制改革方案有密切關係,特別是調高法人稅和恢復證券交易稅率這兩項措施。以下用白話解釋為什麼這兩件事可能導致股市下跌,並結合相關資訊分析:

1. 法人稅調高1%:企業利潤受壓

韓國政府計劃從明年起將法人稅稅率上調1%,這意味著企業要多繳稅,利潤可能會減少。對投資人來說,企業賺錢少了,股價可能會被拖累。特別是像SK海力士(SK Hynix)或韓華航太(Hanwha Aerospace)這樣的大公司,利潤縮水可能讓投資人對它們的未來表現沒那麼樂觀,於是賣股離場,導致股價下跌。彭博社報導指出,今天KOSPI下跌3.1%,SK海力士和韓華航太是主要拖累因素,這顯示市場對企業稅負增加的擔憂已經反映在股價上。

2. 證券交易稅率恢復至0.2%:交易成本上升

政府計劃將證券交易稅率從目前的0%(KOSPI)或0.15%(KOSDAQ)調回2023年的0.2%,這讓買賣股票的成本變高。對短線投資人來說,交易成本增加會壓縮利潤,可能讓他們減少交易頻率,甚至退出市場。交易量如果下降,股市流動性會變差,股價也容易下跌。尤其韓國股市有不少散戶投資人(約三分之一的股民直接持有股票),這群人對稅負變化很敏感,聽到這消息可能會先賣股觀望。

3. 資本利得稅門檻降低:更多投資人得繳稅

政府還要把對股票交易利得徵稅的門檻從單一股票市值50億韓元降到10億韓元(約台幣2400萬元)。這代表更多中大型投資人得繳資本利得稅,投資股票的吸引力可能下降。這些投資人可能會賣掉部分持股,轉投其他市場或資產(像債券或海外市場),這也會對股市造成賣壓。

4. 股利稅率降低的影響有限

雖然政府計劃將高股息企業的股利稅率從45%降到35%,這對長期投資人來說是好消息,可能支撐一些高股息股票的表現。但這項利好似乎被其他加稅的負面消息蓋過,短期內無法抵銷市場的恐慌情緒。彭博社提到,市場對稅制改革的反應偏負面,投資人被加稅的消息「嚇到」,導致拋售。

5. 其他背景因素

近期市場情緒:韓國股市在2025上半年表現很好,KOSPI漲了約28%,主要是因為新總統李在明上台後承諾的「KOSPI 5000」計畫和股東友善改革讓投資人樂觀。但這次稅改被視為對投資人不利的政策,打破了市場的樂觀情緒,引發調整。

外資反應:韓國股市有不少外資持股(約三分之一),外資對稅負增加很敏感。如果他們覺得韓國市場的投資回報不如預期,可能會撤資,進一步推低股價。

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雖然新政府帶來改革希望,但韓國去年經歷了政治動盪(像前總統尹錫悅的戒嚴令風波),加上美國對韓國出口徵收關稅(2025年7月9日起將達25%),這些外部壓力也讓投資人信心脆弱,稅改消息只是火上加油。

總結:下跌與稅改高度相關

今天KOSPI下跌3.56%,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市場對政府調高法人稅和恢復證券交易稅的負面反應。加稅讓企業利潤和投資回報縮水,嚇跑了部分散戶和外資,導致賣壓增加。彭博社報導也證實,市場因稅改消息「受到驚嚇」,直接導致KOSPI大跌。 雖然股利稅率降低可能支撐某些高股息股票,但整體市場情緒偏向悲觀,短期內很難扭轉下跌壓力。

不過,股市表現還會受其他因素影響,比如企業財報、全球經濟趨勢,或新政府的後續政策。如果李在明能推出更多投資友善措施(像強化公司治理或減少財閥結構問題),可能會緩解市場的擔憂。建議持續關注KOSPI指數走勢和外資動向,這些都會是未來股市的關鍵指標。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8月1日!鴻海訓練AI模型打造3大智慧平台!

 新聞說:鴻海研究院表示訓練AI基礎模型,打造3大智慧平台,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栗永徽今天表示,鴻海積極自主訓練人工智慧(AI)基礎模型技術,打造智慧製造、智慧電動車、智慧城市等3大平台。栗永徽上午受邀出席2025天下管理高峰會論壇,分享人工智慧AI的挑戰與解方。栗永徽指出,基礎模型技術在未來AI世界,是全新變革的技術,加速新的AI服務大幅提升,鴻海正積極自主訓練基礎模型技術。他表示,鴻海的生成式AI發展策略,是透過基礎模型打造3大平台,包括智慧製造、智慧電動車、智慧城市等平台。栗永徽表示,訓練AI基礎模型,取決於企業內部資料量多寡,因為訓練基礎模型需要龐大等級的資料量,除了資料量,還需要預算支持。在開源進展,栗永徽表示,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是開源執行者,希望AI基礎模型與社會分享,開源有助各行各業應用;目前鴻海規劃將AI基礎模型逐步開源給學術單位,進行先進技術學術研究。鴻海在3月中旬宣布,鴻海研究院推出第1版具有推理能力的人工智慧繁體中文大型語言模型(LLM),透過導入AI大型語言模型,強化智慧製造、智慧電動車、智慧城市等3大平台的數據分析效率。鴻海先前說明,人工智慧晶片大廠輝達(NVIDIA)提供Taipei-1超級電腦及技術諮詢,讓鴻海研究院透過使用輝達NeMo人工智慧模型服務,順利完成模型訓練。鴻海繁體中文AI大型語言模型,內部開發代碼FoxBrain,FoxBrain模型後續將對外開源分享。「開源」意指支撐AI的運算代碼公開給其他企業和研究人員,讓所有人都能使用這些技術來建構、推廣自己的產品。

這對鴻海接下來幾年的營收及獲利有什麼影響?

鴻海研究院積極自主訓練AI基礎模型(特別是繁體中文大型語言模型FoxBrain)並推動開源策略,預計對其營收及獲利產生以下影響。以下分析基於現有資訊,涵蓋短期、中長期影響以及潛在挑戰:

1. 對營收的影響

短期(1-2年)

直接營收貢獻有限:開源AI基礎模型(如FoxBrain)本身不直接產生銷售收入,因為開源意味免費提供程式碼給外部使用。鴻海短期內可能無法從FoxBrain開源直接獲得顯著營收,特別是初期主要針對學術單位開放,應用範圍較窄。

間接收入提升:

智慧製造平台:FoxBrain透過生成式AI優化產線效率,例如減少80%基礎調機工作,預計每年節省約新台幣100億元費用。這將降低鴻海製造成本,間接提升智慧製造相關業務(如AI伺服器、電動車組裝)的營收競爭力。

智慧電動車與智慧城市:FoxBrain應用於數據分析與決策輔助,可增強鴻海在電動車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與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如CityGPT)的技術領先性,吸引更多訂單。例如,鴻海與輝達合作的高雄先進算力中心(預計2026年完工,含64櫃、4,608顆GPU)將支持三大平台,預計帶動相關業務營收。

品牌與合作效應:開源FoxBrain可提升鴻海在全球AI生態系的影響力,吸引更多技術合作(如輝達、Google、波士頓顧問公司等),間接增加AI伺服器、GPU模組等高毛利產品訂單。2023年AI伺服器已貢獻約新台幣2,000億元營收,2025年預計超過1兆元,占整體伺服器營收50%。

中長期(3-5年)

新業務模式拓展:開源FoxBrain可促進鴻海從硬體代工轉向「科技製造服務平台」,提供AI解決方案(如數位孿生、智慧工廠設計)給外部企業。例如,鴻海與輝達合作的AI工廠模式(基於NVIDIA Omniverse)可應用於智慧製造、電動車及智慧城市,創造新收入來源。

生態系擴張:開源策略有助鴻海建立AI生態系,吸引學術單位、企業與新創公司使用FoxBrain開發應用,進而推廣鴻海的AI硬體(如伺服器、GPU模組)與服務。長期來看,這可能帶動雲端網路產品營收占比從2024年的30%提升至2025年的47%,其中AI伺服器占大宗。

全球市場滲透:FoxBrain針對繁體中文與台灣文化優化,適合在地應用(如智慧城市),並可透過開源推廣至其他華語市場(如香港、新加坡),擴大鴻海在亞太地區的市場份額。

2. 對獲利的影響

短期(1-2年)

成本增加壓力:訓練AI基礎模型需要大量算力與資料,FoxBrain使用120張NVIDIA H100 GPU(每張約新台幣100萬元),總計花費約2688 GPU天,雖相對高效,但初期投入成本高(估計數億元)。開源策略短期內無法直接回收此成本,可能壓縮獲利。

高毛利業務挹注:AI伺服器業務具高毛利率(子公司工業富聯2022年營業利益率約4.1%,高於鴻海整體2.6%)。FoxBrain優化製造流程可進一步提升AI伺服器產線效率,間接推高獲利。例如,2024年第三季鴻海稅後純益493.25億元,年增14%,主要受AI伺服器出貨倍增推動。

費用節省效益:生成式AI應用(如FoxBrain)預計每年節省100億元費用,相當於2023年總費用2,250億元的4.4%,對淨利率(2024年Q3為2.25%)有正面貢獻。

中長期(3-5年)

高毛利轉型:開源FoxBrain有助鴻海從低毛利的消費電子代工(如iPhone組裝,毛利率約6.1%)轉向高毛利的AI解決方案與服務。2025年雲端網路產品(含AI伺服器)預計占營收47%,降低對蘋果(占比從45-50%降至40%以下)的依賴,提升整體毛利率。

知識圖譜與技術輸出:FoxBrain的「知識圖譜」技術(整合老師傅經驗與企業資料)可應用於智慧工廠與供應鏈管理,創造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收入。鴻海計劃將此技術輸出至外部企業(如美國回收業),長期可提升獲利能力。

地緣政治風險:鴻海中國資產占比高(2024年Q1達121%),AI伺服器雖主要在台灣與墨西哥生產,但獲利多透過A股上市的工業富聯(FII)認列,易受中美貿易戰影響。若開源FoxBrain增強鴻海全球技術影響力,可分散地緣政治風險,穩定獲利。

3. 開源策略的潛在挑戰

競爭壓力:開源FoxBrain可能使競爭對手(如廣達、緯創)免費獲得技術,降低鴻海的獨特性。鴻海需透過硬體優勢(如AI伺服器市占率40%)與垂直整合能力保持競爭力。技術外流風險:開源可能導致技術被複製或改良,尤其在中國市場(鴻海57%資產位於中國),可能削弱長期獲利潛力。

投資回報不確定:開源初期以學術單位為主,商業化應用需時間醞釀。若外部採用率低或應用場景受限,鴻海可能難以從開源中獲得預期回報。

4. 總結

鴻海將FoxBrain開源短期內對營收貢獻有限,主要透過提升智慧製造效率(每年節省約100億元費用)與吸引技術合作間接推升AI伺服器等高毛利業務收入(2025年AI伺服器營收預計超1兆元,占整體營收約14-15%)。中長期來看,開源策略有助鴻海轉型為科技製造服務平台,擴大AI生態系影響力,推動雲端網路產品營收占比達47%,並提升整體毛利率。然而,開源需平衡技術外流與競爭壓力,鴻海須倚重硬體製造優勢與輝達等合作確保獲利成長。2024年鴻海稅後純益已創歷史新高(1,527億元,年增7.46%),2025年隨AI伺服器出貨倍增與開源應用擴展,獲利可望持續成長,但需密切關注地緣政治與市場競爭風險。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