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輝達Jetson Thor亮相,人型機器人晶片市場2028年突破4800萬美元,輝達26日推出新一代機器人大腦 Jetson Thor,研調機構 TrendForce 指出,在 Agility Robotics、Boston Dynamics、Amazon 等廠商陸續採用與建置生態圈的趨勢下,人型機器人晶片市場規模有望於 2028 年突破 4,800 萬美元。輝達 Jetson Thor 以 Blackwell GPU、128 GB 記憶體堆疊出 2070 FP4 TFLOPS AI 算力,為前代 Jetson Orin 的 7.5 倍。TrendForce 表示,這不僅是單純的數字躍升,亦幫助終端本體能即時處理龐大感測資料與大型語言模型 (LLM),一定程度上讓高階人型機器人真正的看見、思考與行動。隨著人型機器人軟硬體技術推陳出新,影響放量關鍵的應用場景仍為產業關注重點。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 (IFR)2025 年下半年發布的最新論文,各國人型機器人發展雖依技術、目的有所不同,不過短期多以試點補位為主,中期進入製造與服務規模化,長期可望普及至家庭日常場景,高階 SoC 在此階段的效用更加關鍵。TrendForce 先前已於「1H25 機器人深度研究報告」中提出觀點,全球人型機器人需待 2032 年前後穩定走入家庭,才能真正放量突破 10 萬台,切合 IFR 提出之階段發展。由於人型機器人短、中期的應用場景越趨明確,廠商也更積極投入,以甫落幕的的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來看,研華 、新漢 、所羅門等廠商皆展示以 Jetson Thor 為核心打造之產品服務。此外,在伺服馬達、精密減速機、先進感測器等領域,台廠也從單一零組件擴大為提供完整解決方案;部分廠商則推出功能模組化產品,如可快速整合的視覺與感測模組,讓開發者能以堆積木的方式組裝與調整,有效降低進入障礙,以此作為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之核心價值。TrendForce 指出,儘管 NVIDIA Jetson Thor 系列提供強大效能,惟其開發套件價格達 3,499 美元,相較於前代 Jetson Orin 的 1,499 美元大幅提高。但因產業趨勢希望透過降低人型機器人價格以利推廣,對於短、中期僅規劃人型機器人執行相對單純作業的廠商而言,一般較平價的晶片即可滿足需求。在此前提下,輝達將再次善用其軟硬體綁定之優勢,後續為 Jetson Thor 推出更多能發揮其效能之軟體平台,達到縮短開發時間、執行特定任務等之效益,以提升墊高 AI 算力成本的價值。
這對台股,台積電及鴻海未來營收及獲利有什麼影響?
1、對台積電的影響,NVIDIA Jetson Thor 的推出強化了其在人型機器人領域的領導地位,該晶片基於 Blackwell GPU 架構,提供高達 2070 FP4 TFLOPS 的 AI 算力,是前代 Jetson Orin 的 7.5 倍。這將驅動人型機器人晶片市場成長,TrendForce 預測該市場規模將於 2028 年突破 4,800 萬美元,同時整體人型機器人市場預計接近 40 億美元。 作為 NVIDIA 主要晶圓代工商,台積電負責生產包括 Blackwell 在內的先進 GPU 和 SoC 晶片,因此 Jetson Thor 的需求上升將直接帶動台積電的訂單量。
營收影響:正面且顯著。台積電的營收已因 AI 需求(如 NVIDIA 的 GPU)而強勁成長,例如 2025 年第二季營收攀升 39%,部分歸功於 NVIDIA 等客戶的 AI 產品銷售。 隨著人型機器人應用從短期試點(如製造業補位)轉向中期規模化(製造與服務業),台積電預期從 2030 年起受益於此趨勢,帶來長達 10 年的成長動能。 NVIDIA 的 AI 基礎設施投資(如美國製造計劃達 5,000 億美元)也將間接推升台積電的產能需求。 然而,若台積電調漲價格,可能壓縮 NVIDIA 的成本,從而間接影響台積電的長期訂單穩定性。獲利影響:樂觀。台積電的毛利率和淨利潤已因 3nm 製程(如用於 Jetson Thor 的先進節點)需求而提升,例如 2024 年第三季獲利大幅增長。 人型機器人市場的擴張將進一步強化此趨勢,尤其在 Agility Robotics、Boston Dynamics 和 Amazon 等廠商建置生態系下。 預期到 2028 年,AI 相關業務將貢獻台積電獲利的更大比例,但地緣政治風險(如美中貿易管制)可能影響 NVIDIA 的中國銷售,從而波及台積電的全球營運。
總體而言,Jetson Thor 強化了 NVIDIA 的 AI+機器人雙重革命,台積電作為供應鏈核心,將從中獲益,但市場規模相對較小(晶片市場僅 4,800 萬美元),短期影響可能有限於整體 AI 需求的子集;長期則有助於台積電維持高成長軌道。
2、對鴻海的影響,鴻海作為全球最大電子代工商,已積極布局 AI 和機器人領域,包括與 NVIDIA 合作開發人型機器人,並在台灣建置 AI 工廠(搭載 10,000 個 Blackwell GPU)。 Jetson Thor 的推出將加速鴻海在人型機器人供應鏈的角色,尤其在伺服馬達、精密減速機和感測器等領域,從單一零組件轉向完整解決方案。營收影響:高度正面。鴻海的 AI 業務已成為主要成長引擎,例如 2025 年第二季營收增長 16%,AI 伺服器營收預計在本季暴增 170%,而整體 AI 銷售預期翻倍。 這部分歸功於 NVIDIA 合作,如 Jetson Thor 應用於機器人控制器和模組化產品。同時,鴻海在台灣機器人展中展示相關產品,與研華、新漢和所羅門等台廠共同推動生態系,預期在中長期(製造業規模化)帶來更多訂單。 雖然傳統手機業務(如Apple)縮減,但AI需求彌補了缺口,第一季營收跳增24.2%。獲利影響:樂觀成長。第二季淨利增長 27%,超出預期,主要受 AI 產品需求推動。 Jetson Thor 的高價位(開發套件 3,499 美元)可能促使廠商尋求鴻海的模組化解決方案,以降低進入障礙,從而提升鴻海的毛利率。長期來看,人型機器人普及至家庭場景(2032 年後)將放大此效益,但短期挑戰包括關稅威脅和供應鏈波動。
總體而言,Jetson Thor 強化了鴻海的 AI 轉型策略,預期貢獻未來營收的更大比重,尤其在 NVIDIA 軟硬綁定優勢下;雖然市場規模起步小,但鴻海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將助其切入國際大廠,帶來持續獲利提升。
對台積電來說是正面,中長期強勁成長(AI 訂單貢獻)毛利率提升(先進製程需求)NVIDIA Jetson Thor 需求、人型機器人市場擴張,潛在風險價格調漲壓縮客戶成本、地緣政治管制。
對鴻海來說是正面,AI 業務翻倍淨利增長 20%以上與 NVIDIA 合作、人型機器人供應鏈整合,潛在風險傳統業務縮減、關稅威脅。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