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代工廠及AI概念股第二季表現!作者:A大!近兩周外資群及主力拼命的買鴻海,然後像倒垃圾的賣廣達,緯創,仁寶及和碩,大家可以很明顯的從主力籌碼看到三大法人的動作及行為,今天我們從第二季鴻海,廣達,緯創,仁寶及和碩的財報來看三大法人為什麼會一直買鴻海,然後大量的賣廣達,緯創,仁寶及和碩,以結果論來說,就是鴻海第二季營收年對年及季對季成長,重點是第二季已經有關稅10%,台幣升值10到12%,在這樣的情況下鴻海毛利率,營利率及獲利沒有被影響,就僅有營收被影響了一些,而廣達,緯創第二季本業毛利率,營利率被影響很多,仁寶及和碩的本業及業外都很慘,對外資群及主力來說,第二季也才關稅10%,台幣升值10到12%,在這樣的情況下廣達,緯創,仁寶及和碩都這麼慘了,那第三季及第四季的關稅20%及台幣升值10%影響下,廣達,緯創,仁寶及和碩本業毛利率,營利率及獲利豈不是更慘,大家了解這種預期性心理嗎?第二季關稅10%,台幣升值10%的情況下,廣達,緯創,仁寶及和碩開出這樣的財報,外資群及主力就算第三季關稅也是10%,台幣升值10%,他們也要等一季確認是否僅是意外,但第三季及第四季偏偏就是關稅20%,台幣升值10%,情況比第二季情況更嚴峻,這時外資群及主力當然要先賣出股票,然後再去觀察第三季及第四季廣達,緯創,仁寶及和碩的情況,第二季鴻海開出的財報幾乎是沒有影響,這對三大法人來說,第二季關稅10%及台幣升值10%都沒能對鴻海產生影響,那很有可能第三季及第四季關稅20%及台幣升值10%對鴻海也沒有影響,如果現在三大法人不買,要是第三季及第四季真的又開出來沒影響,那市場中的投資者就會去和他們瘋搶,所以按邏輯來說,當然在第二季沒有影響時就先去押寶第三季及第四季也沒有影響,大家聽到這裡後,也了解三大法人的邏輯了,當你懂了這樣的邏輯後,你就不會好傻好天真的去逢低買廣達,緯創,仁寶及和碩,因為外資群及主力第三季財報開出來之前,應該是不敢去偏多操作廣達,緯創,仁寶及和碩,畢竟廣達,緯創,仁寶及和碩的股價在他們賣出時還是在相對高點,三大法人都在相對高點賣出廣達,緯創,仁寶及和碩股票了,他們哪有蠢到再去向散戶接回來,三大法人就讓散戶去看第三季及第四季的財報,要是不好的話,趁著基本面及產業面不好,外資群及主力就能全力的踹一腳,這樣就能讓散戶多殺多及人踩人,那時三大法人再逢低買回就行了,試想,第三季你看到廣達,緯創,仁寶及和碩毛利率,營利率及獲利又更難看了,你敢抱嗎?外資群及主力向下摜殺時你敢接嗎?當散戶要是不敢低接,外資群及主力就把股價殺下去,然後低接,正所謂便宜治百病,像三大法人把鴻海股價打到112.5元,那時鴻海的淨值都有118元了,一年能賺11元,外資群買到這樣的股票風險就會很小。接下來我們看兩則鴻海的新聞,一則是鴻海召回三百名中國工程師的影響為何,另一則是蘋果加速手機生產從中國轉移至印度,反正現在鴻海中有偏多及偏空的外資群在裡面,有放利空消息的,也會有放利多消息的,後面就看誰的拳頭大顆。
鴻海淡季時會有幾十萬個員工,旺季時會有近百萬個員工,一些賣了就偏空的外資群及主力就是喜歡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去打擊散戶信心,一些散戶對鴻海的組織架構不了解,就會被一些搞笑的新聞給唬住,覺得哇,鴻海在印度生產的蘋果手機製造不出來了,會相信這種鬼話的人,應該也要去做一下智力測驗了,想要做教育訓練,方法非常的多,可以透過視訊,透過影片,不然就是第三方人員先去中國工廠受訓,這些都算是小問題,很多人說鴻海的工廠就是家庭代工,覺得沒啥技術,現在看到一些空方在製造的新聞,忽然又覺得鴻海組裝難度很高,沒有某一些工程師就會完蛋,其實也不會有這樣的事,大家看台積電為什麼能這麼強,原因是台灣有奴性很強的工程師,中國和印度關係不好,那鴻海就派台灣的工程師去就行了,這種教育訓練鴻海早就很熟悉且有經驗了,大家要了解一件事,鴻海成本最高的就是工人的薪水,鴻海淡季及旺季的員工人數會相差到幾十萬人,而且每一次在旺季新招來的人不一定有經驗,鴻海一定早就有一套方式能讓員工快速上手的教育訓練方法,有時常常看到一些空方在那搞笑說中國從印度招回多少工程師,覺得這樣鴻海在印度製造就完蛋了,到底是有多傻多天真,對鴻海這種製造大廠來說,最有價值的就是教育訓練的流程,還有管理人員的制度,還有資產夠大可以接下大部份市場的訂單,對鴻海來說,全世界都有生產基地,代表鴻海在全世界都有完善的生產流程,而且也能在全球各廠區做好快速的員工訓練,現在三大法人買了很多的股票,所以這類三腳貓的消息不會影響到偏多外資群及主力拉抬,大家還是得記得這種感覺,不要股票在散戶也就是在你手上時,你常常會被這種搞笑的新聞唬住,大家可以觀察股票在三大法人手上時,他們怎麼去看待這種消息,我敢和大家說,鐵定是無視的,而且國際股市好,三大法人就拉抬到空方閉嘴為止,沒有什麼是股價上漲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那就是多漲幾天,這樣偏空主力就會在旁邊懷疑人生。
從4月11日到8月22日,三大法人買超了鴻海六十幾萬張,所以會有偏空主力發的新聞,自然也會有偏多外資群及主力發的消息,上面一篇是說中國招回印度的工程師會讓鴻海製造出現問題,這一篇是說蘋果加速印度製造會讓鴻海發大財,之前緯創及和碩先是退出了中國市場,接著又把印度的工廠也賣掉,所以目前鴻海在中國的對手就是立訊及中國的企業,在印度的對手就是印度本土的企業,中國製造都這麼多年了,中國本土的代工廠都打不贏鴻海,那就更不用說印度這些新發展的代工廠,蘋果為了要有第二來源代工廠,所以會去扶植其他的代工廠,這樣的好處是不會被一家獨佔,另一個好處就是能殺價,不過鴻海的規模太大,鴻海的資產也是靠五十年經營累積出來的,之前立訊在快速成長時我就說過,立訊一開始的成長速度很驚人沒有錯,市場就是用簡單的數學在那計算十年後就會逼近鴻海,這些人的會計就是學數老師教的,企業之間的競爭能用簡單的數學來計算嗎?立訊之前快速成長,毛利率也不錯,那是因為大部份的業務還沒有和鴻海有重疊,要是立訊想要搶鴻海的訂單,鴻海透過垂直整合才能有毛利率6.2%的成績,要是立訊想要搶,很有可能就會像和碩這樣毛利率僅有3到4%,所以後面大家就發現立訊的成長速度變慢,原因就是立訊的營收已經來到一兆元了,要是再想往上,那業務就會和鴻海有重疊,鴻海的垂直整合做了幾十年了,也不是阿貓阿狗短短幾年,十幾年就能追上的,前幾年我還常常聽到有人說立訊要打敗鴻海了,最近幾年我是沒有聽到有人這樣說,原因就是立訊的營收成長放緩了,想要像鴻海這樣營收具經濟規模,那就要拿出實力來,你路邊開一邊小炸雞店,毛利率,營收成長率都比肯德雞高,也就是肯德雞年增5%,路邊炸雞年增100%,這樣你說路邊炸雞要打敗肯德雞了,這就僅是笑話而以,路邊的炸雞店一個月營收100萬,肯德雞是100億,路邊的炸雞成長一倍,也才從100萬變200萬,肯德雞成長5%就是5億了,當路邊炸雞營收來到1億時,開始就能和肯德雞搶市場及市佔了,那時你再來看看自己的毛利率及獲利是否能贏得了肯德雞,所以不要常常拿一些小貓小狗的公司成長比較多在那說嘴,未來真正要決戰時,也就是立訊想要動到鴻海核心客戶時,那時就能看出誰的垂直整合做的比較好,也許鴻海能有毛利率6.2%,立訊拿去做的話也許僅有毛利率3%,大家就會知道誰的垂直整合做的比較好,誰比較具有競爭力。
文章主題內容如下
1、代工廠及AI概念股第二季表現!
2、鴻海召回三百名中國工程師的影響?
3、蘋果加速手機生產從中國轉移至印度!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